1、賽龍舟
揭陽賽龍舟活動,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揭陽素稱水鄉(xiāng),溪澗交錯環(huán)繞,榕江南北二河、練江、龍江水深流長,河面寬闊,波平浪靜,是劃龍舟的好地方。賽龍舟活動,歷代不衰。
揭陽龍舟,規(guī)格較為統(tǒng)一,在潮汕各市縣中,最長最大:舟長32米、寬1.5米,共設(shè)槳25對,舵一支。揭陽龍舟,造型美、氣魄大,龍頸修長,龍首高昂,威武俊秀。每年端午節(jié)前,龍舟落水時要舉行儀式,然后進行訓(xùn)練,稱“試槳”。
龍舟賽有四種形式:表演賽,友誼賽,勝負賽,錦標賽。清末曾任福建巡撫的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陽時,曾發(fā)起主持、邀請潮陽、普寧、揭陽等地龍舟隊在榕江南河進行比賽,結(jié)果,揭陽棉樹紅色舟奪魁,丁日昌授予“欽差大臣丁賞”紅絨錦旗一面。1980年“龍舟賽”被國家體委定為“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揭陽龍舟賽更為活躍。
2、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種融舞蹈、南拳套路、戲曲演技于一爐的民間廣場舞蹈,表演氣勢豪壯,氣氛濃烈。相傳英歌舞始于明代,取材于《水滸》中梁山泊好漢元宵節(jié)大鬧大名府的故事。舞蹈隊分前棚后棚,前棚一般由36個人組成,大型的由108人組成,每人手執(zhí)一對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和吆喝,揮動雙棒交錯翻轉(zhuǎn)叩擊,邊走邊舞,一步一呼,隊列變化或“長蛇挺進”,或“雙龍出!保八幕⒉Ⅱ(qū)”,或“二龍相斗”,翻騰穿插18套式。后棚人數(shù)多少不等,但最多不超過72人,扮成各式雜耍藝人配合前棚演出。
揭陽英歌舞已有300多年歷史,流行于普寧、揭東等地,以普寧的英歌舞最為聞名,被譽為“英歌舞之鄉(xiāng)”。1956年,普寧英歌代表隊到北京參加“中國首屆民間藝術(shù)表演大會”,1991年6月普寧燎原鎮(zhèn)泥溝英歌隊應(yīng)邀參加深圳荔枝節(jié)表演,9月又應(yīng)邀到廣州為第一屆世界女子足球賽抽簽儀式的文藝晚會演出。
3、潮劇
潮劇,是潮汕地方劇種,用潮汕方言演唱,明嘉靖年間,揭陽潮劇已有本地特有劇目《荔鏡記》、《蘇六娘》等。
潮劇流布于廣東東部、福建南部以及臺灣、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等國潮人聚居地區(qū)。唱腔是曲牌聯(lián)綴體和板式變化體兩種體制的融合,保留著一唱眾和、二三人以同唱一曲和曲尾幫唱的形式。樂調(diào)分輕三六、重三六、活五和反線,伴奏音樂吸收民間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diào)等;樂器有嗩吶、笛、二弦、胡弦、揚琴等,鑼鼓有大鑼、小鑼、蘇鑼等。角色早期生、旦、丑、外、貼、末、凈等七角,至當代發(fā)展為十種丑、七種旦、五種生、三種凈,其中以丑、旦表演最有特色。
晚清,揭陽不少潮劇班,行當齊全,陣容嚴整,演藝高超,蜚聲潮汕,其中知名的有揭西縣棉湖橋園的“老玉堂春”、揭東縣曲溪寨內(nèi)的“老玉春香”、漁湖江夏的“老源正”等,F(xiàn)在潮劇界演藝名流,不少是揭籍藝人。
新中國成立后,潮劇藝術(shù)及演出活動發(fā)展神速,揭陽潮劇團《丁日昌》等劇目曾上京參加匯演并獲獎,市境內(nèi)許多潮劇團也先后多次到香港,新加坡、泰國等地演出,既加強了僑胞思鄉(xiāng)凝聚力,又促進了海內(nèi)外文化交流。
4、紙影戲
紙影戲,俗稱皮猴戲,是用皮革或紙板平面雕刻成各種人物形狀,透過燈光在棚窗紙幕上投影演出的一種戲劇形式。至清未,改影現(xiàn)為形現(xiàn),將原皮革或紙版平面雕形改為木偶立體造型,木偶背部和兩手各穿一根鐵線,以供操縱表演。低影改為木偶,但潮人習(xí)慣仍稱為紙影戲。
紙影戲也屬地方劇種,有正音戲、潮音戲、晚清以后,揭陽紙影戲十分盛行和普及,紙影戲班多達幾百家。
紙影戲表演時,臺內(nèi)僅有五、七個人,包攬了生、旦、凈、丑各行角色的表演唱??和鼓樂,故潮俗有“手打鼓、腳打鑼、口唱歌、頭殼撞深波”之謠諺。
5、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歷史悠久,最具地方特色,發(fā)端于明代中晚期。
潮汕工夫茶,重在品味鑒賞,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沖法、品味的茶經(jīng):選茶,潮人最喜烏龍茶等。選水,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炭火,潮人最喜用“絞只條”炭,此炭無煙,具有炭香氣味,以此炭燒水,火勢均勻。茶具則有茶壺、茶杯、茶鍋、茶洗、茶碟等12件。
泡茶之前,選用開水把茶壺、茶杯燙過,稱為“熱罐、熱杯”,裝茶葉時,講究小粒在底部,大粒在頂部。還有“高沖”、“低斟”、“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講究。任日本口福會會長的日籍華人陳東達教授在《飲茶縱橫談》一書中說:“日本的煎茶法來源于潮汕工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