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水濤溝景區(qū)導(dǎo)游 | ![]() |
五龍?zhí)哆@是一個占地20畝的深潭。當(dāng)年大禹治水,“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湖水干涸后,龍母便攜五個兒子上綿山棲居。這五龍?zhí)毒褪俏妪埑響蛩牡胤。潭邊這只活靈活現(xiàn)的石黽也頗有來歷。五龍上山之初,潭里經(jīng)常有水族出沒為患,傷害百姓。龍母得知后便派她的弟子老黽到這里守護。潭水清澈見底。人們在飽覽山水的同時,可以在此垂釣、泛舟。盡享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樂趣。
五龍樹又被人們叫做五龍打坐椅。傳說空王佛在這里講經(jīng)說法時,五龍也常在此聽法,并在樹上接天地之氣。時間長了,這里便留下了五龍打坐的痕跡。后人將它叫做“龍椅”。
說法臺因它形似香爐又名香爐山,,與五龍峰隔溝相望,是唐代高僧志超的說法處。從背面看又儼然是一座駝峰,這匹碩大無比的駱駝,是專為高僧志超馱運經(jīng)書的。明代曾任國子監(jiān)司業(yè)的汾陽人朱子俊曾寫詩贊道:“臺嘗說法少人通,介立青螺兩壁中,霹靂一聲聊當(dāng)喝,驀然驚起澗中虹!边@首詩繪聲繪色地寫出了說法臺蒼翠如黛,聳立于兩山之間,澗水環(huán)繞北流,澗中彩虹升騰,好一幅江南山水丹青!從另外的角度看:它既像一頭威猛無比的雄獅,又像一頭巨象,它們都是空王佛講經(jīng)說法時的坐騎。
五龍峰與說法臺遙遙相對,五座山峰猶如五條漢子一字排開,是五龍在此聽空王佛講經(jīng)說法。他們那全身貫注的樣子,給人一種真心向佛的感覺。
石桐水原名神泉。遠在商代時,因紂王無道,天下大旱,民不聊生,百姓紛紛跪祈神靈降福。人們的祈禱聲日夜不停,感動了正在大羅宮修行的太清道德天尊,于是揮動手中佛塵,一股泉水頓時涌出,百姓深知此泉為神仙所賜,便取名神泉。北魏酈道元因此水流經(jīng)石桐寺,又改名為石桐水。桐,通達的意思,意為草木通達而生。它水質(zhì)清純,奔湍北流,孕育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文明。近年來為節(jié)水灌溉,在巖溝出口處興建了萬畝噴灌。噴灌開啟如天降甘霖,蔚為壯觀,為綿山之新增景觀。
瀑布群由水濤溝逆上,可以看到幾十處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的瀑布,形成了一幅異彩紛呈的山水畫卷和瀑布群體。主要有:五虎山、仙童坐龜、水牛競渡、虎神護藥、二龍戲水、碧溪垂釣。佛香亭、五龍樹、神泉浴、牛角掛書、知章醉酒、虎口脫險、封侯掛印、巨蟒護生、雙龜馱經(jīng)、天堂知音、金魚戲豹、五龍飛瀑、七星仙橋、刀劈石、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群仙拜月、水簾洞府等等。五虎山介休人杰地靈,有“三賢故里”之稱。因春秋晉國大夫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羽化成仙,更使綿山聞名遐邇。北宋名相張商英十分仰慕介子的人品,前來憑吊。由于心切,不顧路途艱辛,一番長途跋涉之后來到綿山巖溝。見這里山環(huán)水繞,泉水淙淙,山高林峻,山花爛漫,令人心曠神怡,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青山綠水間,尋覓著介子留下的印跡。卻不料因連日奔波,風(fēng)餐露宿使他積勞成疾。行走間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地。此時隱隱看見一位鶴發(fā)童顏的老者,領(lǐng)著五只斑斕猛虎走來。老虎將口中銜著的人參恭敬地遞給老者,老者隨即去救他。他蘇醒過來,想起兒時讀過的書上曾記載軒轅集有訓(xùn)虎之能,并能騎虎采藥,救治眾生,當(dāng)年皇上還向他求過長生不老之藥,沒想到竟在此遇見這位仙翁。于是他跪地而拜,稍作休息后又繼續(xù)去尋訪古賢。后人為紀(jì)念這一奇遇在此建五虎山。
子母峰在這個亭子下,請仰視對山——子母峰。當(dāng)年介之推母子隱居綿山成仙后,這里就突起了兩座山峰,形如母子狀,后人將它叫子母峰。這個亭子叫瞻峰亭,也有來歷。明代范榮路遇張三豐,聽說綿山乃仙佛聚集之地,功不言祿的介之推就曾隱居于此。范榮認(rèn)為此生未見介公乃一大遺憾,于是來到綿山,正想著突見對山金光閃閃,出現(xiàn)了兩人。范榮一見便知是子推母子,遂伏地叩拜。后在此建亭,游覽山光水色的同時,不要忘了朝拜子母峰。
虎神護藥綿山以產(chǎn)多種名貴藥材聞名,尤以綿芪。豬苓、五靈脂為上品。唐太宗大和九年(814),詩人國子監(jiān)助教溫庭筠回家鄉(xiāng)祁縣祭祖路經(jīng)介休,上綿山拜佛。走到這里,恍惚中見天空升起一團黑霧,后面幾道青光追擊,光霧相撞,隨著一聲巨響,黑煙變成了幾頭水牛。溫抬頭見一白發(fā)老者騎一猛虎來到面前。那老者將衣袖一拂,水牛便被定在此處,那牛將偷來的藥材撒于水面。而剛才的那束青光也變成兩只老虎,嘴里還銜著牛的尾巴。老者點頭將虎叫回,便騰空而去。溫庭筠想起書上記載,知道老者就是訓(xùn)虎之神軒轅集,而那老虎就是護藥之神。于是塑像以記其奇遇。
二龍戲水唐武德三年(庚辰)二月,秦王李世民率兵與突厥劉武周部下宋金剛在綿山下雀鼠谷大戰(zhàn)。李世民兵敗,路經(jīng)此地,見泉水甘洌,便蹲下身子去接飲。此時突然看見兩道金光直沖水面,接著一聲雷鳴,兩道金光轉(zhuǎn)眼間變成兩條飛龍,盤旋于空中。李世民見有真龍出現(xiàn),認(rèn)為這是天助自己,于是率部直奔龍頭寺。后又經(jīng)真武、雷神、關(guān)圣帝君的點化救助,遂火燒宋之屯糧,打敗了宋金剛部,收降了尉遲恭等八千余眾。為感龍恩,派人在這里修了二龍戲水的造型。“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苯柚邶埖撵`氣,綿山一帶村民家業(yè)興旺。
碧溪垂釣大家知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但唐代詩人。自稱煙波釣徒的張志和在綿山無餌垂釣卻鮮為人知。張志和是由母親夢見腹生楓樹而生,后肅宗賜名志和。他不愿進翰林書院,而遨游江湖,守真養(yǎng)氣,有臥雪不寒,入水不濡之功,天寶九年(750),他來到綿山,見此是仙佛聚集的寶地,便在有楓樹的溪上獨釣,而鉤上無餌。家人多次喚其回鄉(xiāng),他以詞答日:“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后人說他垂釣志不在魚,而在修行。后功德圓滿,跨鶴升天。后世人在此塑像以做紀(jì)念。
仙童坐龜綿山終年仙氣繚繞,成了八方眾仙打坐修行之處,有不少猛獸也沾此靈氣而修煉成精,F(xiàn)在看到的這個動物叫龍龜。因禹王治水排干晉陽湖水來到這里,天長日久也修煉成精。這怪獸嗜血成性,為害鄉(xiāng)梓,使家畜,人丁日益稀少,仙山寶地籠罩在陰暗之中。如果不順?biāo)男模灰幌律,就會引起地震,附近百姓叫苦連天。渡海觀音聞知此事,前來降伏龍龜,命一童子坐在龜背上,以后便有了“仙童坐龍龜,天下保太平”的說法。從此百姓安居樂業(yè),鄉(xiāng)梓安泰詳和,遂塑此像志之。
水牛競渡北魏著名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少年便立大志,要遍歷千山萬水,考察華夏水系。為寫《水經(jīng)注》一書,北魏太和十一年(478),來綿山考察水源,攜附近村民,親臨此地。在休息時,突見水中冒出三股黑煙,變成三個巨大的鱷魚向他襲來。酈絕望中見一毛皮黑亮的水牛拔地而起,和鱷魚展開激烈的搏斗。正在綿山上方巡游的水官見狀,便將鱷魚定在此處。那水牛也突然消失在水中。酈為感謝這富有靈性的水牛相救,便在這里塑此像。隨同的介休龍鳳村村民觀之,頓悟神牛之靈,也在龍風(fēng)河畔修建了牛王廟,以鎮(zhèn)龍鳳河水患。過去龍鳳村常有洪澇之災(zāi),自從有了牛王的保護,洪澇之災(zāi)很少發(fā)生。
牛角掛書從古到今,在綿山學(xué)文文就,學(xué)武武就。馬天來的父親聞知后帶他們一家人也來到綿山。拜過神佛之后,天來行至后山。每天放牛看書,疲倦時還到佛香亭學(xué)習(xí)坐禪。他從小就博聞強記,過目忘。時光匆匆,當(dāng)他返家時,發(fā)現(xiàn)牛不知去向。原來此牛晚上喝圣水,白天吃靈草,天長日久竟也得了仙氣,修煉成真,還定期吐出仙丹;厝ズ蟛痪茫R天來中了進士,任國史院編修。這是他做官后回綿山謝神時目睹的。為感綿山造化之恩,便在此塑了“牛角掛書”的群塑,以激勵后人。并提詩曰:“青林寂寂鳥關(guān)關(guān),畫出風(fēng)煙落照間。脫卻麻鞋臨水坐,野云分我一邊閑。
知章醉酒唐代詩人賀知章,性格曠達,好飲酒,和李白、張旭等是好友,合稱“飲中八仙”。唐開元七年(719),賀知章游綿山來到這里,見如此勝景,詩興大發(fā),遂留詩曰:“別離江南歲月多,綿山修真消劫磨,常見門前濤溝水,不思它山鏡湖波!
虎口脫險西漢謀士張良幫劉邦奪取天下,建立漢室。但他不愿作官,欲返綿山修行養(yǎng)性。聽說水簾洞乃眾仙得道之地,便決意隱居在此。一路行來,突然三只惡虎從林間竄出,向他撲來。正在這千均一發(fā)之際,巡游的二郎神見狀,遂命愛犬下界降服,并將它們定于此處。張良舉目凝望,見天空一人手持三棱劍向天橋飄然而去。張良為感謝神仙的救命之恩,在此地塑神犬鎮(zhèn)守綿山,并在天橋上塑二郎神之金身。
封侯掛印北宋名相文彥博是介休“三賢”之一。他的父母就常在綿山祈禱拜佛,后來及進士弟。次年回介休上山謝佛,夜夢自己身騎一只金錢豹破地而出,山中群猴都拱手相迎,其中猴王捧一寶印。他疑惑不解,準(zhǔn)備找老僧為他解夢。這時一位老者路過此地。只言一句:“逢猴之時,必是你掛印之日!闭f完飄然而去;鼐┖,皇帝讓他入朝為相。而后文彥博為感謝神佛保佑,在此塑了這組像。文彥博故居遺址在市內(nèi)文家莊,尚有后人供職于各個部門。
巨蟒護生綿山因其地理優(yōu)勢及仙佛聚集而頗有靈氣。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巨蟒也是在這里修行成真的。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唐代文學(xué)家韓愈來此游玩,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夜深,醉臥柴草中。一修煉千年的巨蟒看見,化為一翩翩少年,將冰片吐入他口中。韓愈醒來,頓感神清氣爽,見那少年正向自己點頭微笑。韓愈急忙起身謝拜,忽見眼前一團霧氣,那少年變成一條巨蟒升向天空。韓愈為感得道巨蟒之恩,在這里塑巨蟒像紀(jì)念。游人每至此處,都要祈求巨蟒降福。摸摸巨蟒,心情舒暢,保您一路平安。
雙龜馱經(jīng)白居易,祖籍太原,年輕時喜歡游覽。唐元和十一年(816),他游綿山,走到這里,疲憊不堪,便席地而坐,不知不覺進入夢鄉(xiāng)。夢中見有兩只巨大的神龜背馱經(jīng)書在自己眼前晃動,又見一老者手持紫色龍頭杖,后還有一神鹿隨之。那老者和顏悅色地告訴他:“雙龜馱經(jīng)書,乃獨占鰲頭之意!卑拙右妆犙垡豢,一切又恢復(fù)了原樣,他頓悟是神仙勉勵其讀詩書。他回家后專心攻讀,成了唐代大詩人。
金魚戲豹清代靈石王家聽說綿山乃仙佛聚集之地,頗有靈氣,故到此朝山。王公走到此處,忽見天空中三道金光直插水中,他定睛一看,見有蝙蝠、金魚、海豹落于面前。正納悶時,那仙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王公頓悟此乃神靈助化,納頭就拜;丶液蠊簧馀d隆。于是在這里塑像以表虔誠。后來他在重修院落準(zhǔn)備大興土木時,來了一位乞丐。王公樂善好施,迎入家中款待。談話中,乞丐告知:“門朝仙山開,必有洪福來。”而且按五行八卦為他設(shè)計了院落布局。王公都依此照辦理。后來他財源廣進,官運享通,成了有名的晉商大戶。為感謝神靈點化之恩,便在此處塑海豹、金魚、蝙蝠。
無字碑 當(dāng)年,張良欲往水簾洞修行,走到這里只見巖壁陡峭,并感寒氣襲人。正要止步不前,突然天空出現(xiàn)一老者對他說:“欲得道成仙,非心誠不可,望汝好自為之!毖援叾ァ埩级ňσ豢,見對山上有一石窟,里面有一高僧,身后還有無字碑一塊。張良叩首伏拜,以謝神佛指點,終在水簾洞修行成真。不知何時,這碑上突然出現(xiàn)了“治世無名,教化無字”八個大字。
五龍飛瀑當(dāng)年蛟怪在此興風(fēng)作浪,被三官大帝將其定住。百姓為感謝三官來此朝拜,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里出現(xiàn)了五個龍頭。后來,這五龍經(jīng)常聽空王佛講法,遂皈依佛門,留在這里駐守綿山。每逢干旱。它們即為人間普降甘霖。老百姓見其心誠行善,便予供奉。此后它們口中經(jīng)常吐出泉水,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一景觀。
七星仙橋介休有“三賢故里”之稱,東漢三萬名太學(xué)生領(lǐng)袖郭林宗就是其中一賢。他在少年時,常隨母親來此朝山拜佛。行到此處,見水流湍急,擋住了去路。正在發(fā)愁,突見水面上金光閃閃,定睛一看卻是一勺狀,天空又升起一股紫氣。母子二人心中納悶:不知哪位神靈在點化,遂納頭就拜。此時仙人已飄向大羅宮,頓現(xiàn)“斗姆”二字。他們回家后便讓人在這里建七星橋,并在中巖建斗姆殿。后林宗發(fā)奮讀書,成為東漢名士。步行此橋,妖魔瘴氣不能接近,故又叫“鎮(zhèn)邪橋!
刀劈石這里有一個抽刀斷水的故事。尉遲恭在馬跑泉戰(zhàn)敗后,來到巖溝看到澗水流淌,眼前便又閃現(xiàn)出馬跑泉馬失前蹄的一幕。于是一股無名火起,便抽刀向澗水砍去,本欲斷水,但因?qū)M在溪流中間的巨石一劈兩半,反使?jié)舅鞯酶油募。真可謂“抽刀斷水水更流”!從而使他領(lǐng)悟到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歸順李唐王朝是大勢所趨。尉遲恭曾為介休留守,F(xiàn)市內(nèi)尚有尉遲公點將臺,及諸將聽令處(現(xiàn)稱巷)可覓。民間大門所繪門神之一即尉遲恭。
舍身巖
為綿山中層第三棧道,是一條就山壁鑿成的長近30丈,寬不足3尺的鳥道。踏上這段險路,頭頂峭壁高出云表,腳下溝壑深有千尺,上下巖壁寸草不生,不禁給人的精神以一種巨大的震懾,膽小的人是斷然不敢舉步的。晉文公元年(前636),文公重耳尋找介之推空返路過這里時,面對絕壁險道,想到自己有負(fù)賢臣,致他母子慘死,不禁頭暈?zāi)垦#憫?zhàn)心驚,是隨從將他的雙眼蒙住,才攙扶他一步一顫地通過的。故又名“懾神巖”。
巖溝
是與下巖、中巖、大巖、巖谷、巖上相對應(yīng)的綿山低層游覽區(qū)。從綿山花坡鄉(xiāng)起,到介休市興地灌區(qū)止,共約20公里。沿溝蒼巖、古道、奇樹、怪石、山花、野草點綴其間,石桐水千回百轉(zhuǎn)湍湍流過,蒼鷹低回,空谷鳥鳴,組成了一幅奇特的自然風(fēng)光。原山西省副省長、著名學(xué)者霍泛曾贊嘆說:“游綿山若不看巖溝,將是最大的遺憾!”。漫步巖溝,一定會使你留連忘返。
石桐水
原名神泉。遠在商代時,因紂王無道,天下大旱,民不聊生,百姓紛紛跪祈神靈降福。人們的祈禱聲日夜不停,感動了正在大羅宮修行的太清道德天尊,于是揮動手中拂塵,一股泉水頓時涌出。百姓深知此泉為神仙所賜,便取名神泉。北魏酈道元因此水流經(jīng)石桐寺,又改名為石桐水。桐,通達的意思,意為草木通達而生。它水質(zhì)清純,奔湍北流,孕育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文明。近年來為節(jié)水灌溉,在巖溝出口處興建了萬畝噴灌。噴灌開啟如天降甘霖,蔚為壯觀,為綿山之新增景觀。
五虎山
介休人杰地靈,有“三賢故里”之稱。因春秋晉國大夫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羽化成仙,更使綿山聞名遐邇。北宋名相張商英十分仰慕介子的人品,曾專程前來憑吊。由于心切,不顧路途辛勞,一番長途跋涉之后來到綿山巖溝。見這里山環(huán)水繞,山高林峻,山花爛漫,令人心曠神怡,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青山綠水之間,尋覓著介子留下的印跡。卻不料因連日奔波,風(fēng)餐露宿使他積勞成疾。行走間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地。此時隱隱看見一位鶴發(fā)童顏的老者,領(lǐng)著五只斑斕猛虎走來。老虎將口中銜著的人參恭敬地遞給老者,老者隨即去救他。他蘇醒過來,想起兒時讀過的書上曾記載軒轅集有訓(xùn)虎之能,并能騎虎采藥,救治眾生,當(dāng)年皇上還向他求過長生不老之藥,沒想到竟在此遇見這位仙翁。于是他跪地而拜,稍事休息后又繼續(xù)去尋訪古賢。后人為紀(jì)念這一奇遇,在此建五虎山。
桐水島屋
該屋是北魏地理學(xué)家、散文家酈道元來綿山考察時休憩的地方。酈道元,河北范陽人,歷任安南將軍、御史中丞等職。但一生淡泊名利,志在山水。為注《水經(jīng)》曾來綿山訪查,留下了“綿水出介休縣南,北流經(jīng)石桐寺”的記載。明代萬歷年間介休知縣史記事也是一位熱心水利的廉吏,為紀(jì)念酈道元往事,遂召工匠建此屋以志之。
馱經(jīng)山
圓通和尚,是元代介休焦家堡人。幼年時聽說空王佛非常靈驗,便萌發(fā)了上山修行的念頭。是年正月初一,善男信女們在水濤溝聽空王佛說法,他也來到這里盤腿而坐。意念中看到天空有一巨形神龜,背馱經(jīng)書,向這里徐徐飛來。此時不知誰喊了一聲:“看,神龜!”神龜便倏然隱去,經(jīng)書灑落地面。圓通睜眼一看,那經(jīng)書竟又變成了一座石山。此時他頓感自己凡氣未盡,不能成真。于是前往云峰寺苦心修行,直至坐化,F(xiàn)寺內(nèi)有他的包骨真身像。
佛香亭
據(jù)《空王寶卷》講,綿山空王佛為普渡眾生,給眾生講經(jīng)說法,聽者無不開悟。每當(dāng)夜深人靜時就聽到他在亭下為眾生說法。聽法的有高僧、高道,還有跟隨他的玉兔、金鹿,以及五龍、仙鶴。這個大鯉魚也是來聽講經(jīng)的,時間長了竟有了靈性,成了空王佛的坐騎。來往的人每至此,都要在上面小坐片刻,可除去雜念,三元歸一,神清氣爽。
北宋文人皇甫韶久聞綿山乃仙佛聚集之地,而抱腹巖掛鈴又是綿山一絕,于是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來綿山拜佛。當(dāng)?shù)乩习傩罩v,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七,空王佛便會在此處講經(jīng)。為證實此事,是日他來到此亭下,果然午夜子時剛過,就隱約聽到空王佛講經(jīng)的聲音。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后他命人在此修建了佛香亭,據(jù)說至今每逢三月十七夜晚,在此還能隱約聽到誦經(jīng)聲。
神泉浴
公元1926年,瑞典王子古斯托夫六世帶著王妃、小王子一行來到中國。一路的奔波勞累,再加上蚊蟲叮咬,染上了一種奇癢無比的皮膚病,請了許多名醫(yī)都無濟于事。當(dāng)聽說綿山的神佛靈驗后,就來到綿山,在藥師佛前求醫(yī)。正要起身時,發(fā)現(xiàn)地上有張表文,示意他到這里的神泉洗癢。他半信半疑地來到這兒,用水洗癢,驚喜地發(fā)現(xiàn)身上的紅斑消失殆盡,全身也輕松了許多。于是,隨行的小王子等人也縱身躍入水中,盡享上天賜給的恩澤。有人說他臨回國時,還取了些圣水帶走,以保佑他們國泰民安。當(dāng)?shù)乩习傩諡榧o(jì)念這一奇事,在這里造像以志之。
天來居
這是當(dāng)年馬天來牛角掛書時休憩過的地方。天來,字云章,著名的雕塑家、書畫家。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中進士,官至國史院編修。后因官場腐敗,辭官回鄉(xiāng),隱居于此,過起了“土木形骸與世違”的生活,曾為介公祠重塑介之推母子像,并傳藝授徒。明代雕塑家、書畫家郭海深受其影響。此屋就是郭海為紀(jì)念馬天來建造的。
樂天草舍
相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在此夢見“雙龜馱經(jīng)”。白居易,字樂天。為官其間曾多次直言陳諫,得罪權(quán)貴,因而屢遭貶謫。因與介之推志在政治清明的志向相同,一生敬慕介子,向往綿山,共寫寒食、清明詩。
長壽瀑
宋元豐末年,已近耄耋之年的文彥博致仕歸里省親時上綿山游覽,正逢南極仙翁云游至此,見綿山山青水秀、奇巖靈窟、仙氣繚繞,好一方洞天福地。遂按下云頭,化為一老者游覽至水濤溝時恰遇文彥博在此。仙翁知其為當(dāng)朝元老便搭話:“老翁久仰太師大名今日得見,乃三生有幸。愿贈靈芝一枚,食之可長壽也!睆┎┲x曰:“吾與老翁素昧平生,豈敢受贈。”老翁曰:“公乃國之棟梁,公長壽,民之福也!毖援吇逶颇舷蚨。彥博方知是南極仙翁,納頭便拜。次年文彥博復(fù)職,后歲九十二卒。后人為紀(jì)念這一奇遇,在此塑壽星和靈芝以志之。
鯉魚跳龍門
明天啟五年(1625),董直愚由父帶領(lǐng)上綿山大羅宮祈求功名。是夜,夢見綿山水濤溝有鯉魚跳躍龍門。次日早董直愚將夢境告之于父親。父親曰:“鯉魚跳龍門,兆皇榜及第,子前程無量也!惫唬文曛庇薷熬┑钤,得中進士,后官至吏部文選司員外郞。為感念當(dāng)年夢遇之事,董直愚省親時讓人在此塑鯉魚跳龍門。后凡有學(xué)子期求功名者,在此虔誠祈拜,無不高中,十分靈驗。
霜紅山房
這是明末清初,詩、書、畫、醫(yī)、武“五絕奇才”傅山常來的地方。傅山,字青主,號朱衣道人,山西陽曲縣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曾為云峰寺題寫長聯(lián)。清康熙十七年(1678)為逃避做官曾一度來綿山隱居?滴醵(1681)又作《題介子祠》、《介山石乳泉》詩,并構(gòu)思文集。因其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故將所撰文集稱之為《霜紅龕集》。
二龍戲珠
相傳五龍因綿山祈雨誤事受罰后,遍體鱗傷。龍母愛憐兒子,便囑它來五龍?zhí)断丛≈蝹N妪堬w至此處,但見一顆閃閃發(fā)光的寶珠由天而降,落入水中。不幾日,五龍便痊愈了。這時,龍母惦記兒子,令四龍前來探望。兄弟相見,在水中戲水玩耍。百姓視他們?yōu)樗疂郎鲜刈o神,遂在此建造二龍戲珠。
蓮花瀑
清康熙六十年(1721)介休大旱,瘟疫流行,民不聊生,人們紛紛上綿山求仙拜佛。時有觀音菩薩云游至此,見水濤溝內(nèi)仙氣冉冉,圣水潺潺,不由按下云頭,化作一位老人在此游覽。不一會兒,十余名百姓神色憔悴,互相攙扶而來。菩薩問何故,百姓如實相告。菩薩便隨手折一樹枝,蘸上溪水往空中灑去。不一會兒,天空烏云密布,雷聲大作,普降甘霖。百姓急忙拜謝。此時水中現(xiàn)出蓮花,人們方知是觀音菩薩降恩。后人為紀(jì)念此事,便在此塑蓮花臺一座。游人上去一坐,便可受觀音賜福。
得賢舫
唐武德三年四月,李世民大敗尉遲恭,尉遲恭受降。尉遲恭性格剛烈,雖已受降,心中卻不服,趁機逃到馬跑泉。李世民發(fā)現(xiàn)后令程咬金追回。尉遲恭來到此處,見李世民頭頂瑞氣盤旋,紅光罩身,身后的二龍金光四射,不禁大驚:真乃真龍?zhí)熳右!遂心誠悅服二次受降。李世民得到尉遲恭大喜,敕建得賢舫。
可去齋
史志載:伯子常,介山人。介之推既奉文公歸國,子常晨來呼推曰:“可去矣!”遂相隨從仙去。此齋即修復(fù)后的伯子常故居。為紀(jì)念伯子常與介之推“遂相從仙”,明代介休籍高道范榮題“可去”齋名。
鴛鴦瀑
興地村王如貴家貧無子,有女名引弟至孝。是年如貴患病而亡,妻傷悲過度,臥病在床。女引弟上綿山采藥時,忽遇一惡狼追趕,被一男子奮身相救。引弟謝道:“承蒙公子相救,敢問家住何方,姓什名誰?男子答道:吾之家境,姑娘日后便知,現(xiàn)在采藥要緊。”言畢便幫姑娘采藥。日子一久,兩人便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是月望日,那男子又幫引弟在此采藥,二人纏綿難舍,不覺月上樹梢。忽有一老人從溝內(nèi)走出說:“你二人前世姻緣未滿,現(xiàn)世當(dāng)為鴛鴦相伴。何不就此月明之下,讓老夫做媒,永結(jié)連里!倍寺勓,知是月下老人,連忙拜謝,老人隱沒無蹤。從此二人便結(jié)為夫妻。不知過了多久,這里便出現(xiàn)了一雙鴛鴦。后凡有青年男女上去一坐,便可喜結(jié)良緣,終生相伴。
蓮花峰
當(dāng)年,明代汾陽人朱之俊上綿山朝拜介公,行至此地,突見有麒麟、鳳凰降于石上,又隱約見兩位僧人從天而降。朱之俊遂隱身觀之。只聽兩老者互相談禪。從談話中得知他們是鳥可大師和法融大師。朱之俊上前參拜,一僧言之:“在此聽文殊菩薩講經(jīng)!敝熘∫娚巾斏徎ㄉ隙俗晃簧碇c紗的仙人正俯視大地。再定睛一看,那仙人已飄然而去,而蓮花卻永遠留在這里,形成了蓮花峰。朱之俊回去后不久,便官至國子監(jiān)司業(yè)。朱之俊認(rèn)為這是與佛有緣,便在此塑像;并題寫《抱腹巖》、《說法臺》等詩留傳于世。
三羊開泰
武信,直隸徐州人,明洪武年間介休知縣。
史載其在任數(shù)年,“持身以廉,牧民以德,縣署學(xué)校,壇禪祠廟,修葺一新,去時民多思之”。洪武二十七年(1394)清明期間,武信上綿山朝拜仙人,游覽水濤溝時,見仙氣繚繞,恍惚中有三只銀雪綿羊在前引路,行于此俄而無蹤。近前一看,只見有三塊石頭,武信驚喜不解。回縣衙后,告于主薄王正,王欣喜言道:“此乃三羊開泰,相公即日高升也!惫麩o一月,武信遷升陜西僉事。后武信再游綿山時,讓人在此塑三羊以謝神恩。游人拜之,吉祥如意。
連年有余
康熙中,范毓父三拔見朝廷鑄錢需巨額之銅,多從日本進口,初由民商承辦,國家開支過大,百姓負(fù)擔(dān)沉重。便主動奏請朝廷減價包辦?滴跞四(1699)朝廷批準(zhǔn)范氏承辦進口日銅的業(yè)務(wù)后,范毓想:范氏久做旱路貿(mào)易,今改做海上貿(mào)易,不知前程如何?便上綿山祈拜空王古佛護佑。是夜,范毓 夢游綿山水濤溝至此,見有蓮葉飄浮于水面,鯉魚游弋于水中,好一幅山水丹青。次日范毓 憶及夢境所遇,不覺喜上心頭:蓮魚同現(xiàn),主兆連年有余,對日貿(mào)易盡可放手去做。果然,范氏對日貿(mào)易十分順利,累得朝廷嘉賞。后又因其辦運軍糧有功,賜官“太仆寺卿”。范毓為感念綿山神靈護佑,讓人在此塑蓮魚以志。
獅獅如意
文彥博世祖數(shù)輩封受蔭,曾祖父文崇遠為燕國公,祖父文銃為周國公,父文汨為魏國公。彥博幼時,父文洎告曰:吾祖父曾夜夢于綿山水濤溝內(nèi)與三只瑞獅相戲,后文家輩輩顯榮,皆有賴綿山神佛護佑,汝當(dāng)勤勉上進,以無愧文氏之后。后文彥博官至平章軍國重事,其八子數(shù)人入朝為官,榮極一時。文彥博致仕歸鄉(xiāng)省親時,憶及父親所言,便讓人塑此三獅,昭示文家后人永仰神恩。獅事同音,寓意事事如意。
劉海戲蟾
金蟾石上站著的是北宋人劉操,后棄官歸隱,在水簾洞辟關(guān)辟谷修成正果。明代進士趙訥,于嘉靖十六年(1537),路經(jīng)此處,看到好多人在此圍觀,中間一人站在蟾身上戲蟾,突然蟾吐吊錢,此人將錢散給眾人。一老者說道:“劉海,給我一吊!”趙訥扭頭一看,戲蟾人已不見。趙訥知道這是劉海戲金蟾,金蟾吐吊錢。為紀(jì)念這一奇遇,趙訥讓人在此塑下此景。后劉海被人們視為財神,摸摸他手中的吊錢就可財源廣進。
海蟾臺
此臺為道教南五祖之一的劉操打坐處。劉操,道號海蟾子,五代北宋燕地廣陵(今屬河北)人。相傳在輔助燕主劉守光為相時,有真陽子拜見,將十只雞蛋每蛋夾一枚銅錢層層壘起,以示居官之險。劉遂大悟,棄官入道。民間將劉操誤傳為劉海,并根據(jù)摞錢故事編出“劉海戲金錢”的傳說。
金蟾獻瑞
定陽大地有賴綿山神佛護佑,商賈大亨世代輩出。清咸豐元年(1851)冀以和20歲時,父親去世,在兄弟八人中排行第五的冀以和因年少聰明,經(jīng)營有方,而被推為冀氏主東。當(dāng)時冀家在全國十余省有商號100余家,家資達數(shù)百萬兩銀子之多。帶著如何繼往開來財源廣進的期求,冀以和上綿山朝拜大羅宮。朝拜完畢,于水濤溝內(nèi)游覽,忽見前面瑞靄之中有一金蟾背負(fù)元寶。冀以和奇怪,急行趨前,原來是一巨石。隨行人紛紛議論:“金蟾獻寶,財運亨通,此乃大羅諸神兆示東家也。”不久,冀家將布莊改為票號后,遍布全國,成為當(dāng)時聞名全國的巨商之一。后冀以和讓人將此石雕為金蟾負(fù)寶狀,以謝空王。游人居上一坐,便可財運亨通。
神龜瀑
漢高祖六年(前201),張良上綿山修行,來到此處忽見一只碩大無比的大龜,昂頭、舒足、縮尾,甲四周細(xì)毛茸生,甲殼上全是花紋,約有千歲以上。說也奇怪,那龜一面爬,一面將身軀放大。張良走近細(xì)看,背甲上的花紋全都是蝌蚪形文字。那龜見張良看,便放大,不看,便縮小。張良趕快將龜背上的文字摹寫下來。仔細(xì)閱讀全文,他不禁又喜又驚,嘆息道:“想不到竟在綿山得到洛書,真乃天意也!”后令人刻神龜以記之。
吉祥有余瀑
永樂十三年(1415),介休籍高道范榮上綿山拜介神,行至此處小憩。似睡非睡中,忽見天空兩道金光直入瀑中。他定睛一看,見有大象和魚在瀑中嬉戲。正納悶時,它們已消失。范榮頓悟此乃吉兆。后歸隱綿山,虔心修煉,終于得道成仙。此大象和魚是范榮請人刻的。
雙喜臨門瀑
開元九年(721),河?xùn)|人(今山西永濟)人王維,上綿山游覽。行至此處,忽見天空祥云飄緲,香風(fēng)起處一老者降至面前,身后有兩只獅子狗相隨。王維正惶恐時,老者曰:“貴人雙喜臨門,特來賀喜!蓖蹙S納悶:“喜從何來?”老者笑而不語,化青風(fēng)而去。王維至家,果然喜得貴子,又進士及第。次年,王維上綿山讓人刻雙獅志之。
日月同輝瀑
唐開元二十年(732),綿山抱腹寺僧人思本曾在此打坐。一日夜晚,恍惚中忽見一老者左手持金鳥,右手持蟾蜍飄然而來,頓時水濤溝內(nèi)靈光四射,如同白晝。駭然之際,又聽得一陣仙樂飄來。思本暗自思忖,“莫非火鳥、金蟾也都修成了正果?”正疑惑間,猛然醒來。思本認(rèn)為此夢吉祥,遂請人在此刻火鳥和金蟾。
太公巖
一千六百年前,高僧曇鸞聽說綿山水簾洞是眾仙得道之地,決定前往修行。路經(jīng)此地,見一位鶴發(fā)童顏的老者一人行走在水濤溝中。曇鸞急忙上前行禮問路:“水簾洞有多遠?”“不遠也不近!碑(dāng)曇鸞問起老者此行的目的時,那老者微笑著說:“封神去也!毖援叡泔h向?qū)ι,頓時整座山巒金光四射。曇鸞抬頭一看那姜太公巍然站立山巔,眾仙下跪正在討封。曇鸞頓悟此地為仙佛聚集之處,遂在水簾洞修行,終成正果。后又在抱腹寺及對山講經(jīng)說法,弘揚凈土宗教義。那太公站過的地方被人們稱做太公巖。
老君山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民不聊生。周武王為此而茶飯不思,憂慮成疾。一日,一位道人飄然而至,點化他上綿山朝拜。當(dāng)?shù)匕傩找哺S至此。這時,突然飛沙走石,地動山搖,山體崩裂。太上老君見此情景,將手中的拂塵輕輕一搖,只見地動山搖立即停止,飛起的沙石紛紛落地堆積形成此山。百姓們?yōu)楦兄x太上老君,稱它為“老君山”,每年都來祭拜,祈求平安吉祥。
仙箓榜
在蓮花峰旁還有一高約兩米的無字石碑,被人們稱為仙箓榜。據(jù)說是文殊廣法天尊在此講法后突然出現(xiàn)的。據(jù)說凡與神佛有緣在這里修行成真的,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甚是神奇。
拜仙石
漢高祖四年(前203),韓信率兵作戰(zhàn)扎營于綿山腳下。正當(dāng)被圍困時,有人建議他上綿山一游,或許能夠悟得用兵之道。他行至這里,朦朧中見有兩位僧人對弈。韓信上前施禮詢問,得知此二人正是秦鳥公和迦毗摩羅尊者,他們在此等候玉皇大帝前來講經(jīng)。不一會兒,就見對山靈光四射,旁邊還似有天兵天將正在布陣。韓信看著看著,頓悟用兵之法。韓信遂向兩位仙人跪拜,只見那兩位仙人飛到山頂,化成兩位大將軍。此時空中傳來:“我們在此為你助陣!”韓信拜過仙人,后用疑兵之計一舉取勝。為感謝兩位仙人點化,遂在此塑像。韓信拜過的地方被人們叫做拜仙石。駐足這里,將軍崖、講經(jīng)臺盡收眼中。不禁使人浮想聯(lián)翩。至今,綿山前方還有他的扎營地——韓信嶺,F(xiàn)此處還建有韓信亭。
靜林苑
令狐楚,字殻士,唐代文學(xué)家,歷任中書舍人、尚書仆射等職。待士有禮,常與宦官污吏抗?fàn)帯?jù)《大宋國抱佛山回鑾寺及諸寺院靈境之碑》記載,他曾于綿山靜林院起立書堂修學(xué)。這里曾是他常來讀書的地方。據(jù)說北宋名相文彥博來綿山葬義父楊復(fù)恭時,曾來此小憩,并題“靜林苑”匾額以紀(jì)念前賢。
麒麟獻瑞瀑
綿山抱腹寺僧人海澄入水簾洞修行時,路經(jīng)此處,只聽風(fēng)聲呼呼,轉(zhuǎn)眼間黑云聚集,大雨傾盆,洪水奔騰而下,直沖山下村莊。正在危急之中,忽然從后山飛出一麒麟,張嘴向洪水吹出一股股紅氣。紅氣所至,洪水漸漸變小,順河道而下。為感謝麒麟顯靈護佑百姓,便請人刻麒麟志之。
獨臂僧
當(dāng)年尉遲恭與秦王李世民作戰(zhàn)兵敗后,曾以刀劈石發(fā)泄胸中的悶氣。后來行至這里,突見一獨臂僧向他說到:“冤怨相報,何時能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闭f完遂不見了蹤影。后尉遲恭順應(yīng)天意,歸順唐朝,為李世民建國立業(yè)建立了不朽功勛。為感謝神僧指點,尉遲恭讓人在此塑像以志之。
仙人磯
姜子牙游至綿山時,曾持絲綸,倚綠柳在此垂釣。一日,一樵夫從后山出,問子牙曰:“我常見你在此,執(zhí)竿垂釣,何故?”子牙道:“綿上清幽,萬壑無聲。對月邀飲,垂釣孤林。逍遙自在,任意縱橫!焙笕藶榧o(jì)念這一奇遇,遂稱此為“仙人磯”。
龍馬瀑
大禹治水后,風(fēng)調(diào)雨順,連年豐收。一日行至綿山腳下,眾百姓告知旱魃作怪,久旱不雨,河渠干涸,稼禾枯萎。大禹問何故,眾告后山有旱魃作祟,人力無法斬除。大禹遂騎一白馬至水濤溝。來到此處,忽竄出一似人非人之物,噴出一股又焦又辣的火氣。大禹作法,白馬騰空而起,降服旱魃。民眾大喜,遂刻龍馬,以謝神恩。
天河瀑布
一日玉皇大帝巡視綿山,見這里山巒起伏,洞巖奇幽,是個仙山佛地,但水源奇缺,回宮后便派天蓬元帥將天河水引來,F(xiàn)在我們看到的便是天河之瀑。由于河漢傾注,此處便有了幾十處瀑布,就連山的高層也有諸多泉水?芍^川流不息,不舍晝夜;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雙象如意
天寶九年(750),自稱煙波釣徒的唐代詩人張志和,上綿山水濤溝山頂為母采靈芝。返回時泛舟而下。行至此處,一陣狂風(fēng)將船掀翻,人和藥跌落水中。志和正欲呼救,忽水中涌出兩只大象,將他搭救上岸,并將落水的靈芝用鼻卷起。志和正欲叩謝,雙象隱入瀑不見蹤影。為感神恩,后張志和在此刻雙象石。
八音寶圖石器
介之推弟子解張來到此處,忽聽空中傳來笙簫之聲,隱約見八位仙人手持八種樂器,旌節(jié)導(dǎo)前,幡蓋擁后,迎介之推上天而去。解張見此情景,即緊追,大呼“介神”!追到此處,不見仙人蹤影。解張遂在此刻八音寶圖以頌神靈。
福在眼前瀑
綿山腳下村民王天福經(jīng)常上山采藥。采藥時常見一道人,年約六七十,拾山果為糧,掬泉水而飲,擊木魚誦經(jīng)。一次,因采血見愁晚歸。行至此處,天色已黑。這時,道人至,大駭曰:“夜深虎出,如何了得?須我送你下山!彼飕槵槗裟爵~,一群蝙蝠從山洞飛出,護天福下山。行至半途,果一虎突出。蝙蝠以身護之,虎自去。王妻正在家焦急時,天福歸,乃告妻蝙蝠護佑之事。妻不信,蝙蝠現(xiàn)于眼前,似有告別之意。隨后自去。次日,天福夫婦上山請人刻蝙蝠志之。
寶峰茶亭
順治八年(1651),居士寶峰在此設(shè)一茶亭,免費為游人供應(yīng)茶水。他常見有一英俊男子入內(nèi)飲茶,開始并不在意。一日,男子邀寶峰品茶曰:“吾綿山五龍也。吾可隨汝所愿,或求富貴或求延壽皆可!睂毞逭葜x,忽金光閃閃,五龍現(xiàn)出真身,飛天而去。此后不見復(fù)來此飲茶。據(jù)傳寶峰后壽至百二十歲。后人稱其為“寶峰茶亭。據(jù)稱在此品茗小憩,可延年益壽。
仙女峰
漢高祖六年(前201),張良決定在綿山修行,路經(jīng)此地歇息。天色漸暮,忽聽經(jīng)聲瑯瑯,回響于整個山間。正納悶時,一老者突然出現(xiàn),聲稱:“這是玉皇在講經(jīng)!焙笠姀埩?xì)w隱之意甚堅,于是手指對山說:“那邊有眾仙女在聽經(jīng),你能看出幾位?”張良順著方向看去,隨口說道:“九位。”老者滿意地點頭,后飄然而去,眾仙女也隨之逝去。張良回頭一看,只見山崖留下了仙女的身影,從此仙女峰的故事流傳至今。
據(jù)說抗戰(zhàn)時期老一輩革命家陳賡在此也看到有九位仙女。
先天八卦
老君在伏羲時,號郁華子,說《元陽經(jīng)》,教畫八卦。中外學(xué)者認(rèn)為,八卦內(nèi)涵涉及氣象學(xué)、物理學(xué)、數(shù)學(xué)、軍事、醫(yī)學(xué)、氣功、武術(shù)乃至先知(預(yù)測)學(xué)。國人應(yīng)為此而自豪。
伏羲常云游綿山,聽太上老君講經(jīng)說法,見此地仙氣繚繞,最宜修煉悟真,遂制是圖教化后人。晉文公元年(前636),介之推功成則退,隱居綿山。一日,恍惚間一位老者告訴他“君既歸隱意堅,應(yīng)到后山仙臺悟真!弊油苼淼酱说兀娛_上有先天八卦轉(zhuǎn)動,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都帶有“焚”的含意,再仔細(xì)觀察,悟出自己與母親有火災(zāi)之難,于是回到隱居地尋洞避火,重耳焚山時才免遭火焚之災(zāi)。介之推為謝伏羲點化之恩,在這里造此八卦。
群仙拜月
唐代太原人王賈,少年熜慧,沉默少言,能占卜吉兇,預(yù)言人事禍福。一日他對哥哥說:“咱家兩日內(nèi)有兇事!眱扇蘸蠹抑泄皇Щ,奶奶聞之驚恐不已,墜床而死。后王賈來到綿山修行。有一年中秋節(jié),月朗星稀,皎潔的月光投灑清輝,將整座綿山罩上了一層銀白。正在修行的諸神見此年之月與往昔不同,掐指一算,正是月神給眾生傳功之日。于是他們一起來到這里,在幽靜的樹木叢中接法。一夜之間,竟將這里坐成一塊很大的平臺。這事讓王賈巧遇,便成了他的打坐石,后在水簾洞得道成仙。群仙在此拜月的故事也慢慢傳開,流傳至今。
海云洞
為紀(jì)念綿山高僧海云道人而建。道人法名聚青,清乾隆年間人。他白日在此屋頌經(jīng),夜晚回海云洞打坐。修煉多年,終成正果。
石洞臥僧這位臥僧也是綿山的一位高僧。綿山第三十二代住持悟覺的師傅每逢冬至就進水簾洞辟關(guān)辟谷,第二年春天才回云峰寺。有一年他照例前往水簾洞,行至這里見海云道人在此坐化,遂叩首拜過,并在他軀體上塑起了包骨真身像。悟覺的師父在得神靈點化后也修煉成真,不知去向。據(jù)說現(xiàn)在每年冬天他在水簾洞誦經(jīng)的木魚聲,在云峰寺仍依稀可聞。
恐龍群綿山恐龍來源于一個古老神奇的民間傳說。天寶十四年(755),唐玄宗在綿山敕建大羅宮后,覺得自己辦了一件敬天法祖的大事,心情十分愉悅。于是興致勃勃來到水濤溝欣賞景色。不覺天色漸晚,大臣們勸玄宗在云峰寺過夜,玄宗執(zhí)意不肯,說:“朕觀天下景色,水濤溝當(dāng)數(shù)第一秀色,朕今晚就在此歇宿!庇捎趧诶,玄宗很快入睡。睡至半夜,侍衛(wèi)忽聽一聲驚叫,只見他滿頭冷汗。玄宗說:“嚇?biāo)离蘖!夢見無數(shù)只神獸將朕團團圍住,其中一只首領(lǐng)樣的上前討封說:‘圣上敬天敬地,豈不知吾輩也是天地間之物?圣上乃真龍?zhí)熳,懇請帶吾輩上綿山棲居!币驂羝娈悾菩诒阆铝钤诖艘罁(jù)夢境塑了這些神獸。
據(jù)舊唐書載: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冬十月丙申,麟現(xiàn)于介山。
為了保護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綿山風(fēng)景區(qū)根據(jù)這一傳說,塑造了這組綿山恐龍。提示廣大游客要增強天人合一、和諧自然、美化環(huán)境的意識。
輔仁榭
說的是戰(zhàn)國初年魏國人段干木的故事。段干木,姓段干,名木。原為晉國市儈,后與田子方、吳起等求學(xué)于卜子夏。后田子方、吳起等人都成為將領(lǐng),而他卻拒不做官。魏文侯登門請他為相,他逾墻逃往綿山。此后,文侯每乘車外出路過,都要向他伏軾致敬,文侯也因禮賢士而聞名于世。此榭便是段干木的隱居會友處。《大唐汾州抱腹寺碑》有“軾干木之故里”的記載。后來,歷代儒士常來此聚會。他們根據(jù)段干木師友們用不同方式為魏國強大做出貢獻的往事,用《論語》“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名句,稱此榭為“輔仁”。
后天八卦
周文王在位時,夜觀天象,忽聞天空中有語曰:“綿山有九宮八卦圖,你可演釋后人,功莫大矣!”
文王即命人至綿山繪制八卦圖,后人稱其為“后天八卦”。
秦二世暴虐,氣數(shù)當(dāng)盡。漢張良為報秦國之恨,苦無良機。有一天在睡夢中,見一頭戴皇冠,身著皇衣的老者告訴他“天下大亂,烽火四起。你可先去綿山研習(xí)八卦,悟用兵之道,再投劉姓帳下,可救民于水火。”
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20歲的張良來綿山研習(xí)八卦,以盡解其中奧妙。
楚漢之戰(zhàn)起,他投劉邦帳下為謀士,布“十面埋伏”陣,又讓人乘紙鷂在空中吹簫使楚兵頓起思鄉(xiāng)之念,斗志渙散,終逼項羽自刎。
漢室興,使百姓免于倒懸之苦。張良功成后決計隱退,復(fù)歸綿山清修,終得正果。
紫氣東來瀑
明正德十一年(1516),晉恭王朱棡主持重修云峰寺佛殿后,游水濤溝至此,只見風(fēng)日暄妍,泉石清曠,雜樹新綠,野花初綻。眺賞間,忽見空中紫氣盤旋,又聞?wù)b經(jīng)聲聲。側(cè)耳細(xì)聽,乃知是誦《道德經(jīng)》。朱棡尋聲望去,隱約見一老者騎牛,仰視無人,因揖而遙呼曰:“在此朗吟,定為仙侶,可請下一談乎?”誦聲忽止,俄瑯瑯聲又在隔溪。朱棡大驚,遂跪拜。為紀(jì)念這一奇遇,在此刻青牛,石壁上“紫氣東來”四字為朱棡親書。
閑云石
閑云,俗姓溫,明代介休城內(nèi)人。二十歲出家興國寺(今回鑾寺)。洪武年間與僧人置高等歸隱抱腹巖云峰寺。他曾在此講經(jīng)作偈曰:“浮生偶寄莫張羅,百歲光陰一剎那;富貴英雄風(fēng)里燭,功名氣勢水中波;無常迅速忙如箭,老病催煎急似梭;欲脫輪回生死苦,須當(dāng)參見自彌陀。”說畢端坐而逝,時永樂二十二年(1424)初冬。后人為感念此事,在這石上筑廬志之,并以“閑云”為名。
水簾洞府綿山歷來就是道佛圣地,加之這里獨特的地勢,成了高僧、高道打坐修行的風(fēng)水寶地。據(jù)原綿山住持悟覺講,他的師父不論嚴(yán)冬酷署,都不出此洞,后辟谷修行,突然消失。悟覺說師父曾托夢給他,五十年后將回故地重游。東漢張良、唐代王賈、宋代雷隱翁、清代海云道人都是在這里修行成真的。
龍頭寺景區(qū) |
![]() |
龍脊嶺景區(qū) |
![]() |
蜂房泉景區(qū) |
![]() |
大羅宮景區(qū) |
![]() |
天橋風(fēng)景區(qū) |
![]() |
一斗泉景區(qū) |
![]() |
朱家凹景區(qū) |
![]() |
云峰寺景區(qū) |
![]() |
水濤溝景區(qū) |
![]() |
五龍躔景區(qū) |
![]() |
棲賢谷景區(qū) |
![]() |
介公嶺景區(qū) |
![]() |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