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龍頭寺景區(qū)導游 | ![]() |
綿山牌樓綿山歷史悠久,人文景觀博大,自然景觀雄奇?谷諔(zhàn)爭時期,是介休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老一輩革命家薄一波、陳賡等曾多次來綿山指揮戰(zhàn)斗,視察工作。綿山鐵索嶺一度成為連接晉冀魯豫與革命圣地延安的秘密通道,護送了大批黨政軍干部。為此,1986年,薄一波題“綿山”匾額二○○二年五、六月間,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左權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子女一行二十余人前來綿山觀光,緬懷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盛贊綿山的巨大變化。
在綿山看云海是最佳去處。形成這種特殊風景的原因是由于綿山的獨特地質地貌每當雨天過后或清晨時分,都可以一睹風采。游人多會感嘆不虛此行。有虛無飄渺,時隱時現(xiàn)的薄紗云;有風平浪靜的,云絮漫漫的層積云;有蒼蒼茫茫,一鋪萬頃的平鋪云;有籠罩全山,朦朧之美的重積云。
葉劍英元帥論綿山抗日戰(zhàn)爭時期,綿山鐵索嶺為晉、冀、魯、豫和南方各抗日根據(jù)地通往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一條重要秘密通道,曾多次轉送各地抗日干部前往延安,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過重要貢獻。一次,葉劍英在歡送到延安的干部時講了這段話這段話準確、生動地強化了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的基調,是研究綿山歷史文化的重要指導思想。
百龍壁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一種圖騰信仰。為什么在此塑108條龍呢?唐武德三年(庚辰),李世民與劉武周在綿山下雀鼠谷大戰(zhàn)受挫。此時,突然天上金鼓轟鳴,隨著從唐軍后面殺出108條白衣白甲的好漢。他們個個勇猛無比。經(jīng)過一陣廝殺擊敗了劉軍;癁108條龍飛向綿山。后李世民得知是雷神普化天尊相助,便在這里塑了百龍壁。
普救亭是通往下面地宮的入口處。地宮內的殿宇、塑像是根據(jù)介之推勸人為善的心愿設計的。宮內彩塑由省內專家精心創(chuàng)意制作,集人學、美學的精粹,具有教化、觀賞和研究價值。
普救殿閻王是幽冥界之王,分居地府十殿。殿內的塑像是:一、秦廣王蔣,專司勾魂;二、楚江王歷,專司刀山寒冰之刑;三、宋帝王余,專司剝皮、剜眼、鋸解之刑;四、五官王呂,專司錐搗血磨之刑;五、閻羅王包,專司下油鍋之刑;六、卞城王畢,專司火炕之刑;七、泰山王董,專司臥斗、稱桿之刑;八、都市王黃,專司望鄉(xiāng)臺;九、平等王陸,專司復查案件;十、轉輪王薛,專司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餓鬼)輪回投胎轉世。站在十殿閻王身旁的為判官。他執(zhí)掌生死簿,向閻王報告某人在人間所做的善惡事情,提供裁量刑罰的事實依據(jù)。兩旁還站有人身馬面、牛首人身的塑像,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牛頭馬面。閻王一聲令下,立即執(zhí)行。所以有“閻王叫人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的說法。十殿閻王下面的彩塑組,是以形象化的形式詮釋各閻王司職的內容。首先是陰森森的鬼城城門。門楣上的浮雕名為狴犴,是傳說中的走獸,異常兇猛。還有一個面目猙獰、手持利器的鬼卒,佇立在城頭,看其恪守職責的專一形態(tài),人們也許透過他猙獰的外形,而欽敬其忠于職守的精神。這是專門從事勾魂的鬼卒黑白無常,正用鐵索勾入一個貪官的魂魄到地府受審的彩塑。值得深思的是黑白無常頭戴一頂大高帽,上寫“天下太平”四個字。它反映了人們的期盼和呼聲:只有把那些貪官污吏、作惡多端的壞人打入地獄,人間才有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站立著的這位慈眉善目、手持方杖的是釋迦牟尼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目連,他是為救被打入十八層地獄的母親而來的?坷锩婺墙M塑像表現(xiàn)的是“魏徵夢斬小白龍”的故事。是年大旱,上天讓其行云布雨,他卻在游樂中忘了圣旨,耽誤了云雨。上天震怒,小白龍自知罪不可赦,便向當時的真龍?zhí)熳忧笄,結果照斬不誤!后門沒有走通,仍難免龍頭落地,真可謂“鐵面無私”。這就是人們所期盼的“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道教說人生所造二十四種罪惡,死后有二十四種報應,化為二十四座地獄。閻王殿里的這些刑罰是主要的幾種。首先是刀山,刀既可以懲惡揚善,也可以助紂為虐。這些人就是因為生前持刀搶劫,偷盜擄掠,謀財害命,窮兇極惡,死后在陰間受到刀山的酷刑懲罰。可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里面的那組刑罰叫鋸解。這是一些出賣靈魂與肉體,倚門賣笑的人。她們生前豪華奢侈、花天酒地,死后卻要在陰間被一鋸為二。利用色相敗壞道德、污染社會,這種人罪有應得。在這里有一組反差比較大的彩塑,對比十分強烈:那個被無常勾來的贓官,此刻正頹喪地坐在囚車內,被小鬼奪去了官印,沒收了所貪的不義之財,惶恐地等待著閻王對他的裁決;這位廉明的清官,就連閻王都要讓小鬼送給他一塊“勤政廉潔”的匾額,以示褒獎,當然投胎轉世以后將會做更高的官。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民以食為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那些鋪張浪費、損壞公共財物,拋米灑面的人要受磨推之刑!靶」硗颇,黑狗舔血”,眼前血肉模糊的情景雖然有些慘烈,卻是旨在教育人們不要暴殄天物。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禮儀之邦,國人都以“孝為美德”。贍養(yǎng)、孝順父母本是我們做子女的義不容辭的責任。但仍有些子女推卸責任,不愿意承擔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甚至虐待老人。這些人在陽間為世人所不容,遭萬人唾棄;死后也要被投進滾燙的油鍋內,經(jīng)受油煎的痛苦報應。這組刑罰叫“炮烙”,是妲己發(fā)明的,非常殘忍。這是對一些行邪心曲,作風不正,驕淫奢欲,誹謗神佛,偷竊布施、祭供者的懲罰。望鄉(xiāng)臺,是允許善終的老人站在這里再次了望一下生他養(yǎng)他的故土及家人。接下來便是銀橋,由金童玉女帶領著過銀橋,就可以輪回轉世了。不過還需要經(jīng)過陰間的最后一關,就是在孟婆店喝迷魂湯,忘卻生前之事以及在地獄看到的種種情況。個別的鬼魂想逃避喝迷魂湯,被小鬼捉住自然免不了一頓拳打腳踢。兩旁站著的是照簿宣呼的兩個功曹,喝了孟婆湯以后,便可出豐都門,經(jīng)六道輪回轉世。我們可以看到畫上所反映的三種類型,即達官貴人、平民百姓、飛禽走獸。
賞善司本殿中間供奉的是善判官,兩邊站著的是功曹和書記。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記錄陽間的善事,為判官提供裁量的依據(jù)。下面就讓我們依次去看看這些善舉:洪水泛濫成災,父母爬上屋頂,但孩子掉入水中,幸好被人舍身奮力救起。舍已救人歷來就是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治水的官員也到現(xiàn)場研究治水方案?磥磉@是個解民于倒懸的好官,不必回家賣紅薯。另一組彩塑是一位離任的清官,百姓不忍其離去,以土特產(chǎn)葡萄、花生、棗跪地相送,依依惜別。葡萄象征他政績累累,花生希望他走到哪里都能以鄉(xiāng)土為本,造福一方。再看那個正直慈祥的清官,一面謝辭禮品,一面招呼百姓快快請起。這栩栩如生的彩塑,創(chuàng)意之新穎,塑造之精美,堪稱傳世作品。這一組是一對老婦老夫和一個玩童。生活的清苦當在情理之中。一位過路人毅然解囊贈銀。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和睦團結,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wěn)定。這位兒媳婦就是孝順公婆的楷模。以上幾組彩塑,反映了善良樸實的勞動人民對社會。家庭理想化的追求。這些了善事的人通過金橋。上轉輪投胎轉世為國之棟梁、家之賢子。
罰惡司殿內朔像也是判官和功曹。他們正在對在陽間做了壞事的人進行懲罰。這里所塑的情景分兩層,上層為陽。下層為陰。陰陽學說早在三皇、五帝時已有。凡是在陽間做了惡事的人,在陰間一定會受懲罰。這組刑法是針對那些在陽間口是心非。惡語傷人。辱罵眾親、誹謗師長、挑撥是非、無中生有。當面不說。背后亂說的人。鋸解是對攔路搶劫。落井下石、發(fā)國難財?shù)臒o恥之徒的懲罰。贍養(yǎng)父母向來是兒女應盡的義務,而對那些缺乏道德的孽子,讓巨蟒吞心,真可謂是罪有應得。這一組一看便知是在賭博這也是一種變相的行賄受賄。賭博在民眾心中是萬惡之源,可導致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這個貪官沉迷于金錢美色,到了陰間被小鬼從奈何橋上扔到五毒河中讓五毒分食而死。還有的光天化日之下強搶民女,拉幫結派做“梁上君子”。但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陽間報不了的陰間報,剝皮。輪輾就是對他們的懲罰。這些民族的敗類,為了謀取暴利,不惜以骯臟的手段葬送國家。民族,他們在陰間所受的刑法是灌銅水。因果規(guī)律,是事物發(fā)展的法則。俗話說:善業(yè)惡業(yè),唯心所造,禍報福報,惟人自召。
城隍廟城隍是城池守護神。遠在周代,臘月舉行祭祀的八神之一的“水庸”就是這里所說的“城隍爺”。《太上老君說城隍感應消災集妙經(jīng)》中稱:公忠正直,有求必應,如影隨形,代天理物,剪惡除兇,護國保邦,功施社稷,善救生民……”,又稱:“統(tǒng)轄十八司,主管百萬神將……(是)干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之神!弊阋姵勤虻纳裢螅杂小跋路缴私杂沙勤蛏曜,一方亡魂皆由城隍管理”的說法。所以凡有城池處,都建有城隍廟。有關城隍廟的一些風俗習慣,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道士打醮,要發(fā)“城隍牒”;死于異鄉(xiāng)之人,必焚燒“路票”,并且要沿途焚燒,才能魂歸故里。因為城隍忠直公正,可判生死,所以平民有冤時,寫狀到廟焚燒,謂“燒王告”。同時,一年要抬城隍像出巡三次,叫“城隍三出府”。首次是清明節(jié),主要是揚灑飯食,施舍餓鬼;其次是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專查民間冤魂,當面受理申訴,予以公斷;再轉案卷于東岳,使之早日轉生。冬季,即農(nóng)歷十月初一,五谷歸倉,放鬼出城,讓其游蕩散心。這三個出巡日子,也是民間為祭祀祖先掃墓燒冥幣的時間。城隍廟的來歷:清代乾隆年間,介休北辛武冀以和是有名的大財主,也是個大善人。他曾把村里幾座廟宇進行了補修。當他得知綿山是塊風水寶地時,為了保其在全國各地生意平安,于是在此修了城隍廟。
龍門石牌樓因位于出入龍頭寺的要隘而名,是綿山的一處標志性建筑。民間有“鯉魚躍龍門”的吉祥語言,從這再往里走,肯定風光無限,好運無邊。
望鄉(xiāng)臺是善終老人再次了望生他養(yǎng)他的故土及家人的地方。接下來便是銀橋,金童玉女帶領著過銀橋,就可以輪回轉世了。不過還需要經(jīng)過陰間的最后一關,就是在孟婆店喝迷魂湯,忘卻生前之事以及在地獄看到的種種情況。個別的鬼魂想逃避喝迷魂湯,被小鬼捉住自然免不了一頓拳打腳踢。兩旁站著的是照簿宣科的兩個功曹。喝了孟婆湯后,便可出豐都門,經(jīng)六道輪回,轉世為達官貴人、平民百姓或飛禽走獸。
大道碑大道碑開宗明義闡述了綿山大道思想,即大道是人類文明和倫理道德的淵源。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綿山大道始終把遵道行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中華各族親如一人,世界各國好如一家,最終實現(xiàn)“天下為公”和“世界大同”,做為立山之本和開發(fā)宗旨。
公民道德規(guī)范碑公民道德基本規(guī)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是貫徹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國方略的具體體現(xiàn),更是綿山落實以德治國方略,遵崇大道思想,弘揚道德文化的行為準則。因而立此碑,與各位游客共勉。
南天門登上陡峭的六十級臺階,置身于真武廟前,俯瞰山川大地,層層梯田,處處噴灌,人行如蟻,村似云煙,猶如乘車飛機憑窗鳥瞰一般。每當暮色降臨,落日半隱呂梁,晚霞映照汾川,景色之美,如詩如畫。南天門為北宋名相文彥博元豐二年(1079)拜綿山時所建。
旌介亭為弘揚介之推的高風亮節(jié),古往今來綿山建有許多紀念設施,這里是旌介亭。旌是旌表,表彰的意思。在它右面的山下有旌介村。
文彥博匾額南天門上“萬象皆昌”四字匾額,北為宋名相文彥博于元豐二年(1079)農(nóng)歷正月望日(十五)上綿山朝山時所題。文彥博,字寬夫,介休城內文家莊人,曾出將入相,當政五十年,被國外使者稱作“天下異人”。原綿山空王西院有其奉墳僧院。
龍頭寺景區(qū) |
![]() |
龍脊嶺景區(qū) |
![]() |
蜂房泉景區(qū) |
![]() |
大羅宮景區(qū) |
![]() |
天橋風景區(qū) |
![]() |
一斗泉景區(qū) |
![]() |
朱家凹景區(qū) |
![]() |
云峰寺景區(qū) |
![]() |
水濤溝景區(qū) |
![]() |
五龍躔景區(qū) |
![]() |
棲賢谷景區(qū) |
![]() |
介公嶺景區(qū) |
![]() |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