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8北京旅游小吃全攻略(圖)(6)http://tour.sina.com.cn 2008年03月26日10:39 樂途網(wǎng)
炒肝兒、灌腸與熏魚兒 “炒肝兒”是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jìn)而 成,白水雜碎以切成段的豬腸、肝、心、肺加調(diào)料用白湯煮就,由于不講究佐料,制作簡單,日久不受歡迎。于是店主將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兒”,一時間在京味小吃中別樹一幟。 名炒肝兒,其實以豬肥腸為主,豬肝只占1/3。制作方法是先將豬腸用堿、鹽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凈后再煮。開鍋后改用文火燉,鍋蓋蓋好使腸子熟透而不跑油。爛熟后切成5分長的小段,俗稱“頂針段””再將鮮豬肝洗凈,用刀斜片成柳葉形的條。 佐料是在熬熱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變黃時立即放 入適量的黃醬,炒好置于罐中備用。此外還要熬些上好的口蘑湯。原料、佐料備齊后,始制作炒桿兒。先將熟腸段放入沸湯,再放入蒜醬、蔥花、 芡同“姜”末和口蘑湯,然后將生肝條放入鍋中,以淀粉勾芡,最后撒上一層砸好的蒜泥即成。 會仙居的炒肝兒出名后,北京四九城的小飯館、小吃店都相繼添了炒肝兒,市面上也出現(xiàn)了以炒肝兒為說詞的俏皮話,如責(zé)罵人時說:“你這人怎么跟炒肝兒似的,沒心沒肺。”;諷刺互相殘害的人與事則說:“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 北京最早的“灌腸”鋪是后門橋頭路東的“福興居”,清光緒年間開業(yè),掌柜的姓普,人稱“灌腸普”。他家以真正的豬肥腸灌上碎肉、淀粉和其它香料,煮得不軟不硬、烙得不老不皮,外焦里嫩,澆上鹽水、蒜汁兒,吃起來別有風(fēng)味。 據(jù)說慈禧太后在地安門火神廟進(jìn)香之余,曾到這里品嘗,并大加贊賞。 由此,福興居的灌腸成為定期向清廷奉獻(xiàn)的貢品。至于廟會、集市上攤販賣的灌腸,乃是用淀粉加紅曲,團(tuán)之為腸形,蒸熟成“粉灌腸”。賣是以刀削成菱形小塊,于平鍋內(nèi)用次湯油煎焦,盛于碟內(nèi),澆上鹽水蒜汁,讓顧客用竹簽所著吃。是一種平民化的經(jīng)濟(jì)小吃。 老北京人將豬頭肉煮而熏之,稱“熏魚兒”。其色絳紫、味道淳厚, 不但不膩,且含高蛋白,營養(yǎng)頗豐。民間視為“發(fā)物”之一,小孩接種牛 痘時吃一些,可讓病毒充分發(fā)出來。 賣熏魚兒的小販自負(fù)紅漆木柜,走街串巷,吆喝“熏魚兒、炸面筋來 喲!”有的則靠住一個大酒缸(酒館)門品,等主候客。遇有賣主便以木 柜蓋板的背面為案板,巧手用刀,將肉切如紙薄。人們買來下酒或者夾于 “片兒火燒”(一種不帶芝麻的火燒)之中而食,別有風(fēng)味。早年,真正的熏魚兒乃是指熏好的黃花魚,一條條地夾在秫秸桿上, 以防破碎。此外還有熏蝦、熏螃蟹等等。 不過這只是熏肉食中的一種,演變到后來,根本不賣熏魚兒等海味,而是以賣熏豬頭肉為主,兼賣熏豬肝、熏肥腸、豬腦兒、熏口頭、熏雞蛋、熏豆腐干等。此外還有熏苦腸,香中稍帶苦味,人們買來切碎,摻在米飯里喂貓。 精彩旅游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