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般勇猛的民族——景頗族
景頗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F有人口1192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縣。他們主要從事農業(yè),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景頗族素以刻苦耐勞、熱情好客、驍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稱。他們有句家喻戶曉的成語:“要像獅子一樣勇猛!彼麄冇们趧诘碾p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長刀與惡勢力作斗爭。歷史上,多次頑強抵御外敵侵入,為保衛(wèi)祖國領土立下了功勛。
景頗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區(qū)。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產豐富。除種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產名貴的紅木、楠木和各種竹子,還有橡膠、油桐、咖啡、茶葉、香茅草等經濟作物,以及熱帶、亞熱帶水果菠蘿、菠蘿蜜、芒果、芭蕉等。深山老林中棲息著各種珍禽異獸。地下礦藏也很豐富。
景頗族的口頭文學發(fā)達,尤其是集詩、歌、舞于一體的創(chuàng)世史詩《勒包齋娃》,包含了人們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認識,深受本民族群眾的喜愛,也是祖國民間文學的一朵奇葩。
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唐代,其先民以“尋傳蠻”、“高黎貢人”見諸于漢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前,又先后出現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后,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
景頗族的先民與古代的氐、羌有關,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區(qū),7-9世紀沿橫斷山脈南遷。東部景頗在瀾滄江以東,金沙江地區(qū);西部景頗在瀾滄江以西至緬甸境內。15-16世紀,由于戰(zhàn)爭大量的東部族人大規(guī)模西遷;16世紀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區(qū),多與德昂、阿昌、傈僳、漢等民族雜居,F在的景頗族中景頗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頗族主要有五個支系,即景頗、載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多數地區(qū)不同支系的人雜住在一起。景頗支系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載瓦等四個支系的語言比較接近,同屬藏緬語族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系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前者創(chuàng)制于19世紀末,后者創(chuàng)制于1957年。
景頗族閑時一日三餐,忙時一日兩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飯和竹筒飯。所種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細作的瓜、豆、青菜、洋芋(土豆)等,輔以竹筍、水芹、野蒜等。肉食以豬肉和雞肉居多,農閑時進行漁獵,如捕獵野豬、麂子、山羊、野牛、野雞、鳥雀,捕撈魚蟹、田螺。
景頗族飲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稱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燒酒。景頗族喝酒十分注重禮節(jié),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過來就喝,而是先倒回對方的酒筒里一點再喝。大家共飲一杯酒時,每個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過的地方,再轉給別人,如有老人在場,先讓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魚、撒皮、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tǒng)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首飾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篾編成藤圈,涂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并認為藤圈越多越美。景頗族男女老少均喜歡嚼煙草、蘆子、檳榔和飲酒,熟人相見則從筒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
崇信萬物有靈,認為自然界中的萬物的鬼靈都能對人起作用,給人以禍福。供奉的鬼分三類,即:天鬼、地鬼、家鬼。天上以太陽鬼為最大;地上以地鬼為最大;家鬼以“木代”鬼為最大。凡遇插種、收割、婚喪、械斗等均請巫師宰牲祭鬼,最大的祭典“目腦”,就是為祭“木代”鬼而舉行的。天主教也曾經傳入過,但沒流傳開。
景頗族過去最重鬼魂觀念。他們認為鬼有好壞之分,有的可為人造福,有的則招災致禍,于是盛行殺牲祭鬼魂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