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不禁在想,昭君當(dāng)年自請出塞和親,完全是出于私人考慮。相比于美麗和悲壯都那么身不由己的西施,昭君似乎更像一個獨立女性。被選入宮中卻因沒有賄賂畫師而被丑化,以至于從未受到皇帝的召見,好不容易等到了匈奴和親,可以以此機會展示自己,她壓抑許久的野心終于得到了表達。所以我并不相信昭君在異鄉(xiāng)是因思念故里郁郁寡歡至死的。因為也許昭君本身,就不是局限于小情小調(diào)的人,她的出塞,其實更是一首個人價值的贊歌,也難怪出塞后的漢朝和匈奴從此修好,再無戰(zhàn)事,昭君在匈奴的帳中也受到了應(yīng)有的尊敬。
傳說她在遠赴大漠的路上,騎馬撥弦,奏起離別之曲,向南飛的大雁聽到悅耳的琴聲,看到了馬背上的美麗女子,竟然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到了地上了。于是昭君便得了“落雁”之名號,而有關(guān)于昭君的美食,也基本都和大漠有關(guān)。
[開胃菜]
蘭州市:昭君皮子
和西施舌不同,昭君皮子不是將昭君身上某個部位的形象附著在美食上,而是這種皮子來源于昭君的故事。很多人乍看“昭君皮子”不知為何物,但仔細道來就會知道,我們大家其實都吃過。
據(jù)傳當(dāng)年昭君初到北方時,因為吃不慣當(dāng)?shù)氐氖澄铮?jīng)常忍饑挨餓。匈奴單于心疼新媳婦,為了讓昭君習(xí)慣當(dāng)?shù)氐氖澄,命令廚師想辦法。廚師便把面團放在水中分離成面筋和淀粉,將面筋切成薄片,淀粉制成面條,并佐以麻辣、香醋等調(diào)料搭配,給昭君呈上。昭君嘗后十分喜歡,后來的人就將此物稱為“昭君皮子”。因昭君是“娘娘”,百姓們又稱此物為“娘皮”,大家口口相傳,后來被誤叫成了“釀皮”而在民間流行,逐漸成為西北地區(qū)有名的美食。
如今釀皮早已深入尋常百姓家,因其爽口順滑的口感,不偏不倚的辣度,被人們奉為夏日必備的清涼小吃。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