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靜修庵導(dǎo)游 | ![]() |
靜修庵坐南朝北,庵前有石板小橋相通,五間三進,各進之間有東西側(cè)廂,四周為兩拼石銷墻,第二進大殿的石柱上原有楹聯(lián),現(xiàn)已很難看清,第三進西面石頭后門外為菜園,四圍都是高墻,園內(nèi)種有油菜、芥菜、蘿卜、小白菜等。按理尼姑庵的圍墻,阿Q是沒法爬進的,魯迅在小說中不得不給他行了方便,把圍墻改寫成像百草園的泥墻一樣。阿Q爬上了這矮墻,扯著何首烏藤,但泥土仍然簌簌的掉,終于攀著了桑樹枝,才跳到里面去。
舊時,削發(fā)為尼的多是出身低微的婦女,個別雖屬上流社會,也都是遭受過重大刺激而看破紅塵的。尼姑被社會所歧視,被視為“不祥之物”。紹興人有個習(xí)慣,凡是碰到不祥的人或事,叫做“要惹晦氣”,這要吐幾口唾沫,算是可免除晦氣。路上遇見尼姑,就該吐幾口唾沫。所以,阿Q被假洋鬼子用哭喪棒打了以后,認為是見小尼姑才有這“晦氣”的,雖然是被打在前,見尼姑在后,他還是“大聲的吐一口唾沫”。阿Q是個弱者,備受欺壓,但阿Q又把小尼姑“視若草芥”,見了口出穢言污語,甚至動手動腳,這也可見尼姑地位的低微了。
隨著魯迅故里保護工程的展開,靜修庵經(jīng)修繕后,作為一個尋訪魯迅足跡、解讀魯迅作品的場所,向廣大游客開放。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