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程硯秋也在西山留下了自己的蹤跡。他于1943年3月先后在北京海淀、青龍橋物色鄉(xiāng)居房屋,棄藝務(wù)農(nóng),應(yīng)該說他歸隱西山是蓄志已久的,“一曲清歌動九城,紅氍毹襯舞身輕。鉛華洗盡君知否?枯木寒巖了此生。”但作為一個熱愛藝術(shù)的大家,他并不是沒有重返舞臺的熱情,只是時局所迫,不得已才隱居鄉(xiāng)下。在日本投降后,他果然很快就搬回了城里,重新登臺演出。于是,他在西山的停留也就真的只是短暫的休憩,而不是長久的歸宿。
西山歷來宜居,名人園林眾多,散留至今的雖已不多,但仍可再數(shù)上一數(shù):白米斜街路北的張之洞宅、中央黨校南院內(nèi)的佟麟閣宅院、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梅蘭芳的雨香館、同仁堂主人的樂家花園、法國名醫(yī)貝大夫的貝家花園……
與這些名流宅院相對應(yīng)的,便是那些名人的墳塋,國人在入土問題上歷來講求風水,西山作為北京的風水龍頭所在,聚積了眾多名人陵寢。
西山百姓口口相傳,最為熟知的陵寢,便是七王墳,光緒皇帝的父親醇親王奕環(huán)的陵寢。這座位于陽臺山主峰妙高峰下的陵寢,早在唐代時便是佛家圣地,后修建為親王陵寢,便有了獨特的墓地文化。由低到高,順著一百多級石階而上,首先看到的便是碑樓,上面的文字便記載著醇親王奕環(huán)的生平。碑樓后是個石拱橋,頂端就是墓地。墓地的北邊,是七王墳的陽宅。高高低低,亮暗交錯,陵寢文化的獨特韻味便能體現(xiàn)出來。出七王墳,往下走,幾乎到了山腳下,便能找到九王墳,這是道光皇帝第九子、光緒皇帝的叔叔孚郡王奕譓的陵寢。九王墳和七王墳并稱為北京城除十三陵外保存最好、等級最高的清代陵墓。九王墳外表看來和七王墳還是很像的,只是碑樓顯得更為高大一些。據(jù)說,九王墳的這塊碑本來是做給七王的,但是七王墳太高了,工匠們扛到這里就再也走不動了,于是,這塊比較高大的碑就換給了爵位較低的九王使用,而七王墳使用一塊比較小的。
走過這兩座王爺墳,往東南方向去,在北京植物園東環(huán)路東北的銀杏松柏區(qū)內(nèi),還隱藏著梁啟超墓,確切來說,應(yīng)該是梁啟超家族墓園,梁啟超本人、他的兩位夫人、弟弟梁啟雄,還有三位兒子均葬于此地。整個墓園背靠西山,坐北朝南,四圍都是低矮的石墻,園內(nèi)栽滿松柏。這一墓園由梁啟超之子、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設(shè)計建造的,這里也秉承了他一貫的建筑理念——讓人與環(huán)境充分協(xié)調(diào),進入墓園,少有壓抑之感,仿佛進入一座庭院。
出植物園,向西南,在香山腳下蘭澗溝,有佟麟閣墓,墓園坐南向北,為半圓形水泥寶頂,墓前立漢白玉石碑,上面鐫刻著“抗日烈士佟麟閣將軍之墓”,這里近年來已經(jīng)成為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香山腳下,還有著民國著名教育家熊希齡先生的墓園。墓園坐西北朝東南,四周被虎皮石墻環(huán)繞,花崗巖石門,額書“熊希齡先生墓園”。早期的墓園已經(jīng)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嚴重破壞,上世紀90年代之后才逐漸復原。細看,能見園中散落半埋土中的殘碑和雙龍戲珠碑座。
沿著山勢向上爬,到碧云寺,還能見到孫中山先生紀念堂和衣冠冢。紀念堂正中安放著孫中山先生漢白玉全身塑像,左右墻壁上鑲嵌著用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致蘇聯(lián)遺書》,正廳北面陳列著1925年3月30日蘇聯(lián)贈送的玻璃蓋鋼棺,還陳列有先生的遺墨、遺著。
西山名人墓寢之多令人難以想象,其集中程度是全國罕見的:馬連良、梅蘭芳、李大釗、段祺瑞、劉半農(nóng)、劉天華……西山文化學者張寶章先生說:“北京市的名人墳?zāi)怪饕性谖魃,尤其以前認為香山一帶風水最好,因此墓地最集中,其實說起來海淀區(qū)哪個村子都有墳。香山腳下萬安和西山腳下福田兩個公墓是清末民初北京最好的兩個墓地,大部分的學者、部長、軍閥都埋在這里。”于是,參觀西山,這些墓寢便是題中之義了。而今,人們參觀陵寢,已不僅僅是表面的觀看,緬懷、追思之意更濃,于是,在肅穆之中便隱隱又透出了希望的光芒。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