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的行宮
數(shù)百年間,西山修建的園林行宮數(shù)不勝數(shù),每座行宮都需要國家耗費巨大的財力支持。在游覽這些園林行宮時或許有人認為,這些園林是皇帝一個人獨自享樂的產(chǎn)物。然而,這些園林并不僅僅是皇帝的后花園,它們還有著更多實際的用途。
修建這些園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朝廷為了籠絡蒙古、維吾爾族等少數(shù)民族上層。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首領需要定期派使者進京面見皇上,這就需要為使者們提供一個既適合居住,又適合談事情的地方。在西山園林建設全盛期的康雍乾時期,西山行宮承載著艱巨的國家使命,它是民族文化交融、維護國家主權的場所。除了對內(nèi)的使命外,西山園林還是接待外國使者的場所,葡萄牙使臣、英國使臣等來覲見皇帝都在這里進行。
最先在西山修建皇家園林的是金朝,當時最有名的建筑是金章宗建立的“八大水院”,沿著駐蹕山、金山、陽臺山一字排開,由北向南依次為:圣水院、香水院、金水院、清水院、潭水院、泉水院、雙水院、靈水院。清朝時,西山誕生了最具中國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三山五園,在不同時期修建,跨越數(shù)百年。三山是指萬壽山、香山和玉泉山。這三座山上分別建有三園——清漪園、靜宜園和靜明園,再加上附近的暢春園和圓明園,統(tǒng)稱五園。西山的每一座園林都包含一段歷史,蘊含一段故事。
清朝初立時,滿族統(tǒng)治者對故宮這種中規(guī)中矩的建筑很不適應。在他們看來,故宮雖然雄偉壯麗,但卻被分隔成一小塊一小塊封閉的空間,和他們在東北遼闊山林的生活完全不一樣。尤其是到了夏季,北京炎熱的天氣讓人難以忍受。西山相比北京城,水源豐富,植被茂盛,海拔高,氣溫低等因素成為了皇帝們修建行宮的理想場所。于是,從皇帝到大臣都希望在西山修建行宮,順治選在玉泉山修建園林,是三山五園的開始。
康熙繼位后在香山寺及附近建成“香山行宮”。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又在玉泉山建行宮,初名澄心園,后更名靜明園。由于玉泉山山地較多,平原面積不是很大,園林可擴充的面積比較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在明朝清華園的舊址上仿江南山水修建了新的大型園林——暢春園,作為在郊外避暑聽政的離宮。暢春園修建完成后,康熙帝每年約有一半時間都居住在這里;实鄢鰧m,整個皇室家族自然也要跟著一起走,所以暢春園周邊又建起了一座座小園林,分賜各皇子。同時,暢春園和故宮一樣,也成了大清皇帝發(fā)號施令的地方?滴跄觊g,很多國家大事都發(fā)生在暢春園?滴趿荒(1722年)康熙本人也在暢春園去世。
雍正時期,新的皇帝沒有繼續(xù)居住在暢春園中,也沒有擴建,暢春園改為皇太后居所。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將當時圓明園這個原本屬于皇子的園林擴建為皇家園林,由此宮廷文化的中心移到了圓明園。圓明園內(nèi)80%的營建都是在雍正時期建成的。
乾隆時期,朝廷對三山五園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與整合。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擴建“香山行宮”,改名為“靜宜園”。當時,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但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lián)系,中間的“甕山泊”是一片空曠地帶,于是乾隆帝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孝敬其母崇慶皇太后,動用448萬兩白銀將這里改建為清漪園,從而形成了從現(xiàn)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qū)。此后,乾隆帝在圓明園的基礎上又修建了長春園與綺春園。乾隆后期,即圓明園最鼎盛時期,又新增了熙春園和春熙院,由此形成了5座相互毗鄰的皇家御園,時稱“圓明五園”。
嘉慶時期,由于財政緊張,沒有足夠的經(jīng)費支持,嘉慶沒有對圓明園做很大的整修,只選擇乾隆時期的一個小園子——綺春園進行擴建。綺春園于嘉慶十九年(1814年)達到全盛規(guī)模,成為嘉慶的主要居住處所。
道光時期,隨著清朝的沒落,朝廷沒有經(jīng)費去修繕園林。太妃太后都搬到了綺春園,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皇帝在綺春園的基礎上進行了修繕和拓建,使綺春園成為了皇家主要園居場所之一。
今天大多數(shù)人所說的“火燒圓明園”的范圍是不正確的,1860年“火燒圓明園”只是人們習慣了的一個提法。據(jù)北京史地民俗協(xié)會專家劉陽研究認為,當時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西山的三山五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圓明園燒了將近三分之二,暢春園燒了一半,綺春園燒了三分之一,清漪園幾乎燒了一半,玉泉山和香山燒了三分之一……1873年,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想重修,但三山五園規(guī)模宏大,政府無力修復,只能簡單清理遺址。
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利用海軍軍費在清漪園的基礎上修繕頤和園。隨著清朝的滅亡,當時沒有人再去修繕那西山園林了。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