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 意大利 > 正文
有人問西餐之母是哪國菜?我想大部分人會說是法國菜吧,現(xiàn)在我鄭重地告訴大家,西餐之母是意大利菜!意大利民族是一個美食家的民族,他們在飲食方面有著悠久歷史,如同他們的藝術(shù)、時裝和汽車,總是喜歡精心制作。意大利美食典雅高貴,且濃重樸實,講究原汁原味。意大利菜系非常豐富,菜品成千上萬,除了大家耳熟能詳?shù)谋人_餅和意大利粉,它的海鮮和甜品都聞名遐邇。源遠流長的意大利餐,對歐美國家的餐飲產(chǎn)生了深厚影響,并發(fā)展出包括法餐、美國餐在內(nèi)的多種派系,故有“西餐之母”之美稱。
意大利地處歐洲南部的亞平寧半島,約有人口7600多萬,絕大多數(shù)信奉天主教。自公元前753年羅馬城興建以來,羅馬帝國在吸取了古希臘文明精華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先進的古羅馬文明,從而成為當(dāng)時歐洲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以佛羅倫薩城為首的王公貴族們,紛紛以研究開發(fā)烹調(diào)技藝及擁有廚藝精湛的廚師來展現(xiàn)自己的實力與權(quán)力,并以此為尊貴和榮耀。因此,當(dāng)時一般的平民百姓認為只要能成為烹調(diào)料理的高手,就有置身貴族圈的機會,以至全國上下彌漫在烹調(diào)技藝的研發(fā)樂趣之中,順勢將餐飲業(yè)發(fā)展推向鼎盛時期,進而奠定出“西餐之母”的神圣地位,并影響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qū),被譽為“歐洲大陸烹飪之始祖”。
意大利人對西餐文化貢獻頗多。公元1533年,意大利公主凱瑟琳·狄·麥迪奇下嫁法國王儲亨利二世時,帶了30位廚師前往,將新的食物與烹飪方法引介至法國。法國人則將兩國烹飪上的優(yōu)點加以融合,并逐步將其發(fā)揚光大,創(chuàng)造出當(dāng)今最負盛名的西餐代表——“法國菜”。其次,意大利人發(fā)明餐用叉子,為餐桌上的文化立下新的批注。
意大利烹飪以世界精美菜肴著稱,它與法國烹飪不同,具有自己的風(fēng)格特色:
菜肴注重原汁原味,講究火候的運用。
意大利菜肴最為注重原料的本質(zhì)、本色,成品力求保持原汁原味。在烹煮過程中非常喜歡用蒜、蔥、西紅柿醬、干酪,講究制作沙司。烹調(diào)方法以炒、煎、烤、紅燴、紅燜等居多。通常將主要材料或裹或腌,或煎或烤,再與配料一起烹煮,從而使菜肴的口味異常出色,締造出層次分明的多重口感。意大利菜肴對火候極為講究,很多菜肴要求烹制成六、七成熟,而有的則要求鮮嫩帶血,例如:羅馬式炸雞、安格斯嫩牛扒。米飯、面條和通心粉則要求有一定硬度。
烹制意大利菜,總是少不了橄欖油、黑橄欖、干白酪、香料、西紅柿與Marsala酒。這六種食材是意大利菜肴調(diào)理上的靈魂,也代表了意大利當(dāng)?shù)厮a(chǎn)與充分利用的食用原料,因此意大利菜肴能無出其右地被稱為“道地與傳統(tǒng)”。最常用的蔬菜有西紅柿、白菜、胡蘿卜、龍須菜、萵苣、土豆等。配菜廣泛使用大米,配以肉、牡蠣、烏賊、田雞、蘑菇等。意大利人對肉類的制作及加工非常講究,如風(fēng)干牛肉(Drybeef)、風(fēng)干火腿(Parmaham)、意大利臘腸、波倫亞香腸、臘腿等,這些冷肉制品非常適合于開胃菜和下酒佐食,享譽全世界。
以米面做菜,花樣繁多,口味豐富。
意大利人善做面、飯類制品,幾乎每餐必做,而且品種多樣,風(fēng)味各異。著名的有意大利面、匹薩餅等。具有不同形狀和顏色的意大利面,斜狀的是為了讓醬汁進入面管中,而有條紋狀的粉令醬汁留在面條表層上,顏色則代表了面條加添不同的營養(yǎng)素。紅色面是在制面的過程中,在面中混入紅甜椒或甜椒根,黃色面是混入番紅花蕊或南瓜,綠色面是混入菠菜,黑色面堪稱最具視覺沖擊力,用的是墨魚的墨汁,所有顏色皆來自自然食材,而不是色素。面條口味則以三種基本醬汁為主導(dǎo),分別是以西紅柿為底的醬汁,以鮮奶油為底的醬汁和以橄欖油為底的醬汁。這些醬汁還能搭配上海鮮、牛肉、蔬菜,或者單純配上香料,變化成各種不同的口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