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圣安多尼教堂導游 | ![]() |
【圣安多尼教堂的歷史】
教堂屢遭火劫,但火光曾于臺風中引導居民上岸,故教堂每年都會慶!疤鞛墓(jié)”。
有關這座教堂的記憶,可以參看以葡文鐫刻在門前石碑上的內容,譯作:“(教堂)建于1638年,毀于1809年,重建于1810年,再次毀于1874年,重修于1875年! 圣安多尼教堂創(chuàng)建于1558 至1560 年間,是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之一,1930年改建教堂鐘樓和主立面,1951年和1953年兩度裝修教堂內部。該堂在1930年重建后成為今貌。
因圣安多尼圣人是天主教徒所奉的婚姻主保之神,故俗稱此教堂為花王堂,以往葡人婚禮多在此舉行,華人因此將之稱為花王堂。據《澳門記略》記載:“北隅一廟,凡蕃人男女相悅,詣神盟誓畢,僧為卜吉完聚,名曰花王廟!
教堂布局因地制宜,平面不對稱,遷就周圍的道路環(huán)境,因為空間的局促,所以只建造一座鐘樓,造成不對稱的立面形式,不對稱的體量關系。通往花王堂的小街小巷均是往上攀升的斜坡,進入門口的前地空間也還要踏上幾級臺階,可見當年的花王堂是有意識地建于高地之上。前地有矮墻圍合,有十字架表明宗教性質,還有近于地面的石碑引發(fā)朝圣者的思古幽情。
教堂外觀為1930 年改建成的水刷石粉面,主立面不對稱,左側有一座鐘樓,以橫線條為主,突出中心位置的主入口,山花之上裝點圣像?偠灾,立面做法采用現(xiàn)代的水刷石飾面,形式簡潔,體現(xiàn)新古典主義風格。
【圣安多尼教堂的結構】
教堂室內采用磚木結構,橢圓形木構拱頂,木屋架上為坡屋頂,瓦屋面。夾層樓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布局以長方形中廳為主,內有夾層;無柱廊阻隔,木拱頂,從天花之上垂下華麗的枝型大吊燈。堂內祭壇為建于1875年的巴洛克式圣壇,采用斷山花和雙柱的形式,中間有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塑像,上面有耶穌會標志 IHS 。
主祭壇莊嚴華麗,體現(xiàn)巴洛克風格:錯落有致的檐部,斷裂扭曲的山花,繁復彎曲的線條以及多重層迭的壁柱,烘托出天主教的表現(xiàn)主題--十字架上的受難耶穌和帶有深刻含義的耶穌會標志。墻面用壁柱劃分,以拱券裝飾。頂棚與墻體用齒飾線腳區(qū)分、勾勒。室內色彩以黃色為基調,用白色裝點,即墻面和拱頂是黃色涂料,柱頭、線腳以白色粉刷。教堂后部唱詩席的彩色玻璃窗、入口屏風都選擇幾何圖案,流露現(xiàn)代氣息。
大堂前地 |
![]() |
媽閣廟前地 |
![]() |
崗頂前地 |
![]() |
崗頂劇院 |
![]() |
議事亭前地 |
![]() |
板樟堂前地 |
![]() |
耶穌會紀念廣場 |
![]() |
白鴿巢前地 |
![]() |
媽閣廟 |
![]() |
港務局大樓 |
![]() |
鄭家大屋 |
![]() |
圣老楞佐教堂 |
![]() |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 |
![]() |
圣奧斯定教堂 |
![]() |
三街會館(關帝廟) |
![]() |
玫瑰堂 |
![]() |
大三巴牌坊 |
![]() |
舊城墻遺址 |
![]() |
圣安多尼教堂 |
![]() |
東方基金會會址 |
![]() |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