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大三巴牌坊導(dǎo)游 | ![]() |
大三巴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既保留傳統(tǒng),更有創(chuàng)新;既展現(xiàn)了歐陸建筑風格,又繼承了東方文化傳統(tǒng),體現(xiàn)著中西文化結(jié)合的特色,堪稱“立體的圣經(jīng)”,是遠東著名的石雕宗教建筑。
1990年初,曾進行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了當時的建筑遺址,現(xiàn)與部分澳門教會文物共同對外展出。在回歸前的澳葡政府已欲將牌坊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但由于政治及技術(shù)因素而未能成功。2005年,中國政府成功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大三巴牌坊成為澳門歷史城區(qū)的一部份。
建筑本身
教堂為矯飾主義風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左右共自第3層起可分9格。前壁右側(cè)有一石旗桿夾(左邊與之成對的一副已不存),下有68層階級,與教堂位置并不一致。
第一層
最上層為一個三角形山花,上有銅鴿象征圣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頂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層
正中為小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墻。
第三層
中央為圣母升天,天使奏樂歡慶,周圍飾以牡丹和菊花(象征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師)。
第四層
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窗口側(cè)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側(cè)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shè)有壁龕,供奉4位圣人。 第五層: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并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墻面,正門兩側(cè)各3枝,而側(cè)門一邊各2枝;正門上寫有意大利“MATER DEI”(意思是此教堂是供奉天主之母及有通往天國之門的意思)。側(cè)門門楣上有耶穌會的“口號”IHS(意思是人類救主)的浮雕圖案。
澳門擁有眾多西式的天主教堂,其中圣保羅教堂建造時代最久遠、最著名,人們習慣稱之為“大三巴”。圣保羅教堂建于1637年,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該景點位于澳門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是圣保羅教堂的前壁遺跡,也是澳門的名勝。這間教堂與火結(jié)下不解之緣,從其雛形起臺至現(xiàn)時僅存的前壁牌坊,先后經(jīng)歷3次大火,屢焚屢建,見證了澳門的歷史。1835年1月26日黃昏,圣保羅教堂被一場大火燒毀,僅殘存了現(xiàn)在的前壁部分。因為它的形狀與中國傳統(tǒng)牌坊相似,所以取名為“大三巴碑坊”。 游覽大三巴牌坊,你除了欣賞巍峨壯觀的前壁之外,還要琢磨壁上精致的浮雕及其意義。從牌坊頂部逐層而下,先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向下再分3層,每層的壁龕均藏有1個銅像,銅像是由澳門早年的制炮工廠鑄造的。十字架下是1具鴿形銅像,據(jù)說是代表圣神,像的旁邊圍有太陽、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征圣母童貞懷孕一剎那時光,銅鴿之下則是1尊耶穌圣嬰雕像。 現(xiàn)在,大三巴牌坊已經(jīng)成為澳門的象征之一,也是游客澳門之行的必到之地,許多澳門人結(jié)婚時喜歡在此留下張婚紗照以作紀念。
大堂前地 |
![]() |
媽閣廟前地 |
![]() |
崗頂前地 |
![]() |
崗頂劇院 |
![]() |
議事亭前地 |
![]() |
板樟堂前地 |
![]() |
耶穌會紀念廣場 |
![]() |
白鴿巢前地 |
![]() |
媽閣廟 |
![]() |
港務(wù)局大樓 |
![]() |
鄭家大屋 |
![]() |
圣老楞佐教堂 |
![]() |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 |
![]() |
圣奧斯定教堂 |
![]() |
三街會館(關(guān)帝廟) |
![]() |
玫瑰堂 |
![]() |
大三巴牌坊 |
![]() |
舊城墻遺址 |
![]() |
圣安多尼教堂 |
![]() |
東方基金會會址 |
![]() |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