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轉、上轉、下轉的孜廓、堆廓和麥廓
孜廓和堆廓、麥廓是本文重點談及的拉薩六條轉經道中,除囊廓、八廓和林廓外的另外三條轉經道。這三個“廓”的繞轉路線,在有些路段上又或多或少地重合疊加在一起的,孜廓是一個較為相對獨立的概念和單元,而堆廓和麥廓在地理空間上把孜廓完全包括在各自的范圍之內的。與囊廓、八廓、林廓的內、中、外三個同心圓的結構不同,堆廓和孜廓或麥廓和孜廓都不能構成兩個半徑不等的同心圓。
1、孜廓
“孜廓”是藏語的漢文音譯。藏語意為“頂圈”,可引申直譯為“頂轉”。拉薩的老百姓常愛說“孜布達拉”,意思就是指“紅山上的布達拉宮”,“頂轉”也就是“圍繞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轉圈”的意思。
孜廓是專門圍繞布達拉宮的一條著名轉經道。這和布達拉宮在藏傳佛教社會中的殊圣地位是分不開的。同時,孜廓位于現(xiàn)在拉薩城市的市中區(qū),和堆廓麥廓的不同路段適度地交織在一起,并于江孜塔附近方便與林廓交接繞轉。孜廓比八廓的圓圈要大一些,自然路也要長一些,走著轉一圈也要1個多小時,大約有2公里左右長的路程。
孜廓自成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體系,是以布達拉宮為中心的,在向心點上有別于其他的轉經道。和囊廓、八廓、林廓一樣,孜廓在拉薩的藏族人中,幾乎婦孺皆知,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們沿襲著歷史留下來的傳統(tǒng)習慣,來孜廓轉經,表達他們內心對佛的一種敬仰崇拜之情,同時也為自己及家人的今生來世納福積德。
2、堆廓
“堆廓”,是藏語的漢文音譯。本意為“上圈”,可引申直譯為“轉上圈”。
堆廓的具體轉經路線是這樣的:從林廓北路上的小昭寺路口開始,沿著林廓北路由西向東,過郵電大樓的五叉路口,進入林廓路北段和林廓路中段;再入林廓南路,過阿尼倉姑,來到江蘇路,再向西到江蘇路和康昂東路南段的丁字路口,右轉進入康昂東路南段至布達拉宮廣場;再沿北京中路向西歸入林廓轉經路線的林廓西路和林廓北路,然后就一直沿著林廓北路向東回到小昭寺路口的起點。
這一條轉經道的絕大部分路段是和林廓東半圈的轉經路線重疊的,只有在布達拉宮前面的北京中路一段,是和孜廓的轉經路線重合在一起。繞轉者一般以居住在拉薩城東和東北的藏族居民為主,特別是以一些老年體弱的轉經者為主。他們選擇離家近的、出入方便的堆廓,平日那里可以不像八廓、孜廓那樣擁擠,繞轉一圈的路線又沒有林廓那么長,從而實踐自己的轉經生活。這條路線主要是由個人所擁有時間的多少和自身的身體狀況及習慣所決定的。
3,麥廓
“麥廓”,是藏語的漢文音譯。本意為“下圈”,可引申直譯為“轉下圈”。
麥廓的具體路線如下:從孜廓路上紅山東側的一個叫“米瓊然”小尼姑廟開始,由北向南走,經康昂東路北段和康昂東路南段到江蘇路;然后沿江蘇路向西,經過林廓的金珠中路路段后,向北穿過“林廓一號胡同”、藥王山千佛崖和“林廓二號胡同”,來到德吉路南段;北行進入德吉路中段,再轉過功德林、磨盤山進入北京中路、林廓西路;再沿著現(xiàn)在繞轉林廓的路線,到龍王潭附近的“江孜塔”,由此繞塔進入孜廓的山陰路段;再沿孜廓路線前行,就又回到了開始繞轉麥廓的“米瓊然”小尼姑廟。
堆廓和麥廓是一組相對的概念!岸选焙汀胞湣狈謩e是“上”和“下”的意思,堆廓和麥廓也就是“上圈”和“下圈”的意思,是以拉薩河作為參照和標識的拉薩河水由東向西從拉薩城旁流過,自然東邊是上游,西邊是下游,也正是依據這一流勢,來確定叫作堆廓和麥廓的位于拉薩河上游的圈就叫作堆廓,位于拉薩河下游的圈就叫作麥廓。
就今天看來,堆廓和麥廓實際是林廓在地理空間上的變體,是為了滿足一部分人繞轉林廓嫌其圈太大、路太長太費時和費力,漸漸被創(chuàng)設建構出來的堆廓和麥廓也具有林廓囊括“三寶”道場和擁有圣跡多的特點。從圈的大小和路線的長短,以及轉一圈所花費的時間和體力等方面都處于與八廓、孜廓和林廓之間。
全球金融危機;泰國民盟暴亂;印度孟買恐怖襲擊;索馬里海盜橫行……會有哪個星球比我們所擁有的更美麗,又有哪個時代讓眾多國度共享和平?... |
當浪漫的雪花緩緩飄落,當清脆的鈴聲越來越近,你會想起誰?拉起她(他)的手,一同踏上節(jié)日的歡慶征程... |
|||
金字塔,威尼斯狂歡節(jié),行為藝術...所有你知道和不知道世間奇聞,就讓我講給你聽... |
自然降下冰雪,并非帶來寒冷而是解放人們心中的火焰。通曉自然智慧的人們建造各種自我解放的游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