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歌是流行在賀州市客家人民間的一種歌唱藝術(shù)形式,由于歌手在演唱時雙手使用四片竹板自行伴奏而得名。竹板以楠竹或毛竹、水竹片制作,長約六寸,寬約一寸半,為使其音清脆,多以桐油煮浸。歌者在手執(zhí)的兩片兩邊緣削成鋸齒狀,謂鋸板;右手執(zhí)的兩片叫平板,無齒,也有為握得穩(wěn)不易滑落而在邊緣上半截加制少量鋸齒的。
演奏竹板時,鋸板用手掌挾持,以虎口為支力點,拇指根骨卡板內(nèi)緣,食指和中指第一、二節(jié)卜板外緣,握中段,用手勁伸震,使兩板緊密碰擊而發(fā)出樂音,為歌唱伴奏。伴奏分前奏、間奏、尾奏、奏時長短不拘,由歌者即興發(fā)揮。
竹板歌本是過去衣著襤褸的流浪藝人走街串巷賣唱,借此乞討點錢米苦度歲月的演唱形式,故又名叫化歌。在舊社會,唱竹板歌的乞討藝人地位低下,別人只知其姓,不知其名,民間習(xí)慣在其姓氏后加一“滿”字以便稱呼,如朱滿、李滿、廖滿等。藝人唱歌,伴以“沙沙樂、沙沙樂、沙樂沙樂沙沙樂”的竹板樂,所唱歌詞隨編隨唱,靈機應(yīng)變,可謂“見人說話,見鬼打卦”,總能博得聽者歡心。如歌手入市場豬肉行行乞,即隨口唱道:
竹板打來鬧洋洋,
一腳踏進豬肉行,
今日老板系大方,
奔理(給了)豬尾奔(給)豬腸。
在市場行乞的藝人,若得到主人打發(fā)的一些錢米,便會以歌感謝:
竹板打來鬧吱吱,
今日來到某某市,
謝儀(你)奔(給)錢又奔米,
今年定系好生意。
歌手除在乞討中隨編隨唱外,也有在夜里固定一處為勞累一天的群眾唱《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趙玉林》、《胡中慶》、《高文舉》等長篇唱本的。圍聽者多為苦力工人和貧窮市民,他們贈給歌手三五文錢或者捐點米和青菜,以求得較長時間的精神享受,這就是竹板歌之所以成為客家人喜愛的民間文學(xué)演唱形式的原因。
解放后,民間藝人地位大變,他們不再走街串巷行乞,能專心致志地向人民提供精神食糧,在黨的“百花齊放,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竹板歌得到了新生和發(fā)展,那些文字記載的唱本也得到了挖掘、整理、修改、補充,在群從中健康地流傳,同時,民間藝人還不斷創(chuàng)作出內(nèi)容健康的唱本,竹板歌因此登上舞臺,成為民間文藝演出的一各形式。
就竹板歌的形式而言,大致可分四種。
(1)四句落板
每句多由七字組成,共四句,一、二、四句韻腳押韻。唱詞的表現(xiàn)手法靈活多樣。如比較流傳的《鯉魚歌》的唱段:
唱歌愛(要)唱鯉魚頭,
新做大屋白門樓,
上廳做起金獅子,
下廳做起鳳凰樓。
唱歌愛(要)唱鯉魚牙牙,
公婆打架莫去投外家,
投到外家殺雞開老酒,
育知自害累自家。
唱歌愛唱鯉魚眼睛睛,
后生唔好罵老人,
莫罵老人會吃唔會做,
看屋背孫也愛(要)人。
(2)五句落板
每一唱段五句,每句多以七字,一、二、四、五句押韻。如解放初期流行的《談婚歌》中的唱段:
三十談婚盲(不)為遲,
冇錢做屋住茅籬,
若還早來共產(chǎn)黨,
唔(我不)到今正(才)娶妻,
阿爸也會做懶哩。
四十談婚也相當(dāng),
翻子冇水下慢秧,
若還有水早早插,
秧苗好來禾快黃,
割到谷子堆滿倉。
(3)和尾加襯詞
此為解放后歌手們在四句、五句落板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的形式,適合對唱和多人合唱,常用的襯詞有“系啰、冇錯、愛得”等,如《歌唱工農(nóng)兵學(xué)商》的開頭唱段:
領(lǐng):工字寫來兩劃長,
合:兩劃長。
領(lǐng):又有一直在中央,
合:冇錯,在中央。
領(lǐng):工人階級作了主,
合:作了主。
領(lǐng):翻身解放把家當(dāng),
合:愛得!翻身解放把家當(dāng)。
(4)夾白對唱
以四句落板,五句落板為基調(diào),中間適當(dāng)加道白。
竹板歌歌詞來自民間藝人的創(chuàng)作,演唱時為使聽從“著迷”,其歌詞具有兩方面的突出特點:
(1)形象鮮明。如長達三千多行的唱本《梁山伯與祝英臺》在以歌詞塑造藝術(shù)形象上就頗下了功夫,使人聽之動情。如英臺與山伯同窗求學(xué)將別時的唱詞:
英臺辭別就回轉(zhuǎn),
依依不舍淚汪汪,
我別山伯針刺肝,
山伯別我刀割腸。
在相別路上,英臺不斷暗示自已是女性,百般打比流露自已對山伯強烈的愛情,憨實的山伯卻老是不醒,英臺不禁埋怨嘆息:
心中羞丑顏容變,
世間冇有柬(這樣)蠢郎,
莫非神鬼來阻隔,
就來拆散兩鴛鴦。
(2)語言通俗生動,風(fēng)趣幽默,極具民族特色。如《鬧財禮》中唱段:
母:讓邊(怎樣)嫁女想發(fā)財?
亞 (阿媽)幾難熬過來,
十月懷胎幾辛苦,
頭腳腫步難開,
黃皮瘦弱氣魄衰,
女:亞 辛苦涯也知,
儀計(你的)功勞不瞞儀,
爺娘系(是)想子女好,
婚后幸福正可以,
唔系(不是)望個高時禮。
母:養(yǎng)儀涯冇命食湯,
冇命就會見閻王,
今日帶儀二十幾,
結(jié)婚豬肉冇得嘗,
石壁插禾枉了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