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揚菜的小菜讓人聯想到瘦西湖般的精彩。
百年冶春與富春相比雖然稍遜,但其環(huán)境有獨特之處。走出揚州西北郊,跨上一座束在窈窕河身上的小橋,轉過“御碼頭”向西,不遠處便是揚州有名的“冶春園”,園內的冶春茶社算得上是在詩畫之中。揚州人說冶春還有一個好處是:訂早茶可以訂在草亭子里,草亭子延伸到護城河里,地板下面就是潺潺流水,河里有龍舟駛過。喝茶喝得興起,可以與龍舟上的游人隔水招呼。朱自清先生當年品茗時的那種情調氣氛,或許在這里還能體會到幾分。
因著尋訪共和春而拐到甘泉路,這條路充滿了揚州的味道。甘泉路是揚州的老街,道路兩旁遍植的法國梧桐搭字形的樹陰。正在發(fā)芽的梧桐新葉綠得令人心悸,不寬的道路有著自然的彎曲,一眼望不到頭,來往的自行車川流不息。路兩旁有各式各樣的小店,賣的也是雜七雜八但都不算貴的東西,不經意間還瞥見揚州沐浴協會的牌子。
揚州是個樸素又溫雅的城市,總讓人感覺她不緊不慢的,微微帶著笑?床坏絹y張貼的小廣告,沒有催命似的汽車喇叭聲,沒有特別高的樓,一派從容自在,容易讓人接近。提起共和春,揚州人立即會想起它的餃面、餛飩、鍋貼、炒面等一大堆帶著老揚州特色的風味小吃。
和前面“兩春”相比,共和春的價格更加平民化,一樓大廳里人頭攢動,一眼看過去就知幾乎都是本地市民。服務員們托著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餃面忙碌地穿梭。餃面是揚州的傳統。說是餃面,其實并沒有餃子,淮揚一帶把小餛飩叫做淮餃,因此餃面就是餛飩面,把面條與餛飩分別煮了,再盛入同一碗中。共和春的一碗餃面只要幾元錢,但好品質卻不打折。
有70多年歷史的共和春以蝦籽餃面起家,這里的餃面自有出眾之處。面是共和春自己機器制作的,做出來的面條放進水里面煮可以經久不爛,吃在嘴里爽滑有彈性,餛飩皮薄,餡也細膩、有嚼勁。除此而外,湯料更是與眾不同,采用的是新鮮的蝦籽醬油。早年都是共和春的老板派人去指定產地收購三伏天的湖蝦籽,并由老師傅們按照嚴格要求配置。不知道現在的工藝有什么變化,不變的是依舊鮮美的味道。除此以外,還可以來點剛出爐現炸的外焦里嫩的鍋貼,底部酥脆而上部松軟,餡兒里面流出鮮美的湯汁,蘸上鎮(zhèn)江的香醋,著實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