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與水文地形
自古以來,在北京灣小平原上,河道眾多,湖沼廣布。在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河道變遷,河流掩埋,湖沼也日漸消失。但是地名生動地反映了歷史上的水文特征。
這些通名反映的水文環(huán)境有天然形成的,也有人工造成的。溝、渠、洼、坑多是由于歷代修建城墻、宮殿、官府、廟宇等掘地取土、燒窯制瓦,形成連綿洼坑。一些洼坑因雨季積水進(jìn)而形成湖沼。如“陶然亭湖”是修建南城墻取土所致,“孫家坑”是修筑隆福寺取土的洼坑,“太平湖、泡子河”是積水洼地。在城市建設(shè)過程中,水質(zhì)清潔的被保留,成為游覽場所。排水不通,水有臭味的被掩埋或改為地下排水暗溝。這些河、湖、溝、坑改變或消失以后,它們的名稱還留在地名里。
現(xiàn)代“!弊魍膸讉湖仍然名副其實,如“北海、中海、南海、西海、什剎海、前海、后!。但是,以“淀”為名的“海淀”,宣武白紙坊的“大小川淀”都干涸了。以“河”為名的“泡子河(建國門)、南河泡子(宣武廣外)、南河沿(東城東直門)、河沿(現(xiàn)名東不壓橋胡同在東城交道口)”等現(xiàn)在已沒有河的一絲蹤影了。以“水”命名的若干“水關(guān)胡同、水道子”也見不到水的影子了。“南北池子”也該是與“河”有關(guān)的地名,因為“北池子”有“騎河樓街”。地名里的“×濱河路、×濱海路、×河漕”也是有關(guān)水文環(huán)境的,如“濱河巷、濱河里、濱海胡同”。以“冰窖”命名的地名集中在東城、西城,是舊時儲存冬季冰塊的地方!啊列苯帧钡孛际呛拥澜(jīng)過之處。北京街巷的規(guī)劃歷代都是東西南北縱橫方向,非常規(guī)整,斜街是因河道而成的。以“橋”命名的有一百四十多個,大多數(shù)是河道干涸后留下的橋梁名稱,如“馬市橋、象坊橋、虎坊橋、太平橋”現(xiàn)在都是寬廣的大街。
下面以帶“坑”和“洼”的地名作為典型例子,對這種地名的分布情況做詳細(xì)分析!翱印弊值孛饕植荚跂|西城區(qū)、宣武區(qū)、朝陽區(qū),其具體分布情況見表4-2。宣武區(qū)出土過唐代、遼代宮殿建筑的文物,這一帶曾經(jīng)有過建筑工事,取土形成坑洼地形。東西城區(qū)“坑”字地名多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明清建紫禁城,取土能堆起一座景山,就能形成若干大坑。
帶“洼”的地名主要分布在朝陽區(qū)、海淀區(qū),其中朝陽區(qū)12個,海淀區(qū)9個,豐臺區(qū)7個,東城3個,西城5個。朝陽區(qū)整體地形低,所以,“洼” 和“坑”地名多,海淀區(qū)水源豐富,湖泊較多,洼地也比其他地方多見。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坑洼的跡象了。
北京有著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見于記載的名字為“薊”。民國時期,稱北平。新中國成立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簡稱“京”,現(xiàn)為中國四個中央直轄市之一,全國第二..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