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昂仁一直到獅泉河,一路上大部分都是沙漠草原,即萬里藏北。它與東部昌都的西北部,青海的玉樹、果洛,四川甘孜州的石渠、色達、阿壩州的紅原連成一片,形成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游牧文化圈。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將野牦牛馴養(yǎng)為家牛。他們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有的技術如今只有他們才會,如將牛奶加熱制成酥油、酸奶;用野牛角制成奶桶;殺了牛羊之后,拆骨剔肉,干凈利索;將羊毛、牦牛毛加工成毛墊、毛毯,還自制雨衣及漂亮的彩帶。
因為牦牛與牧民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牦牛受到藏族人民的格外尊敬。他們親切地稱牦牛為“諾爾布”即寶貝之意。因為他們吃的是牦牛肉和牦牛產的奶制品,墊的是牦牛皮,住的是牦牛毛制成的帳篷,用的是牦牛繩、牦牛皮口袋,甚至燒的也是牦牛糞,所以牦牛成了青藏高原上人人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大大小小的喜慶日子里,牦牛舞是傳統(tǒng)的保留節(jié)目;各種繪畫石刻,牦牛也是必不可少的藝術形象。無論寺院畫師,還是普通畫家,都不約而同地喜歡畫牦牛。
在藏北,甚至古老的苯教文獻也說牦牛是從天空降到岡底斯山頂的。在藏傳佛教的護法神群中,有一個威力無邊的護法神叫大威德,他就是牦牛頭金剛。這種以牦牛為中心的文化完全可以稱之為牦牛文化。
從措勤到改則,再從改則到革吉,六百五十公里的路途中,人煙稀少。最早革吉一帶有五大部落,即羌堆(意為上羌)、羌門(意為下羌)、夏馬(意為東部)、洛瑪(意為南部)、巴措(意為中間的湖)。每個部落有七八十戶到一百戶左右。
還有些小部落,如察薩德古,其祖先來自康區(qū)、安多地區(qū),所以又叫康革吉。1959年平叛后,改為察卡區(qū)(意為鹽湖邊的區(qū))。原班措部落所在地劃歸雄巴區(qū),洛馬則一分為二,一部分屬于雄巴區(qū),一部分屬于亞讓區(qū),人稱“雄巴洛馬”、“亞讓洛馬”。其余三個部落組成一個區(qū),三個鄉(xiāng)。合作化后,羌門鄉(xiāng)分成四個生產隊。
這里最大的寺院叫曲林寺,屬于噶舉派,主寺活佛革吉扎西很有名氣。當他八十多歲圓寂以后,在昌都地區(qū)的丁青縣找到了他的轉世靈童,當地人集資十二多萬元為這位靈童添置所需物品,還捐了一部汽車給寺院。
最為奇特的是,在革吉的色果鄉(xiāng)還存在過兄妹結婚的歷史,但大多數地區(qū)嚴禁近親結婚,而且規(guī)定男五代、女四代親屬不能通婚。富裕人家通婚講究骨系。這一帶較有名的骨系有“察莎”(意為鹽土)——由于這里有全藏區(qū)最大的鹽湖,許多名稱都與鹽有關、“瑪詐”(意為辣椒)、“莫若”(意為打獵)、“窮波”(意為大鵬鳥)。
同一骨系的人禁止通婚。過去婚姻大都由父母包辦。結婚后很少立即獨立,一般在一兩年后才單獨立帳篷,從父母處分牲畜,但仍與父母相隔不遠,共同組成一個“協(xié)”圈。家中最小的孩子不論男女,婚后永不離家。
旅游攻略:
西藏自治區(qū)位于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西藏是一個美麗、獨特而又神秘的地區(qū),這里有舉世聞名的珠穆朗瑪峰,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令人神往的神山圣湖,濤聲陣陣的原始森林,雄偉壯觀的布達拉宮..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