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苗族婚俗簡介http://tour.sina.com.cn 2008年09月01日13:55 新浪旅游
苗族偏居崇山嶺間,過著一種悠閑、自在的山野生活不受中國二千年封建禮教一孔孟之道的束縛,堪稱“化外之人”不屬“在冊之民”。 苗族的愛情婚姻是很自由的,黛帕(姑娘)、黛摧(后生)到了成熟的年齡,便可三五成群到寨頭的草坪上“跳花跳月”,盤歌尋隅:或是爬到高山上去挑野蔥,引吭放歌,尋覓相知的伴侶。湘西一帶苗區(qū)盛行的“趕邊邊場”,便是這種原始、純樸的戀愛方式的遺風和縮影。每逢趕場集市,黛帕們穿上花花衣,戴上叮當作響的銀飾,打扮得如同三月的桃花,一路嘻戲去集市上亮彩。而英俊的黛摧們則象戀花的蜜蜂追尋著漂亮的姑娘。苗族人戀愛不用媒,山歌就是溝通心靈的橋梁,他們本是山歌唱出的果實,如今又用山歌來播散愛情。因為情歌互答,談情說愛的場所多在集市邊的溪畔、竹林、所以叫作“趕邊邊場”。 “趕邊邊場”其實是純潔的,并非人們謬傳的那般曖味和浪漫。起先,一群黛帕和一群黛摧是隔溪對歌,投石問路,伴隨你問我答,擇情擇意合者,兩人方悄悄溜到一邊去繼續(xù)盤歌。苗族男女盤歌時必用手捂耳托腮,其實是很守規(guī)矩的:奔放的是那纏綿的苗歌,托物比興傾吐彼此的愛慕,美得如同濃郁的苞谷燒酒,令人如癡如醉。暮色伸展著紫褐色的翅膀從遙遠的山谷中悄然升起,樹林外傳來同寨伙伴們的呼喚。熱戀中的男女不情愿地收住歌喉,脈脈含情地約好下次幽會的時間,地點。這才依依不舍地分手離去…… 苗鄉(xiāng)有苗鄉(xiāng)的規(guī)矩。青年男女喜歡丟草標;先行到達幽會地點的黛摧或黛帕必折野草結一個草標,丟在必經的路口,提醒對方她已按時赴約,然后悄藏在附近的竹林或灌木叢等候,草標所指的方面恰是情人的藏身之地。遲到的黛摧或黛帕顯得極不好意思,也折草扎個草標,交叉擱置在先放的草標上,提醒行人別來打攪他們的幽會。在苗鄉(xiāng),青年男女幽會是很神圣的,誰要是見草標不回避,驚飛鴛鴦將會受到全寨的遣責。 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經過一段相戀,打算共建幸福的家庭了。這時,男方再托人去女方家求婚。俗稱“討口風”。過得了口風,男方便要“送放口酒”禮物照例是十余斤豬肉,幾壇苞谷酒,糕點數封,面條數包,女方收了禮,即燃炮款待男方,言告鄉(xiāng)鄰其以現(xiàn)已與其寨其人訂婚。自此,男女雙方都要各自遵守不成文的規(guī)矩,不再與其他異性男女談情說愛,而靜候擇定的吉日來臨。在苗家,你跟他末出嫁的女兒談愛嘻戲,長者是不介意,但你若調戲他的媳婦,就會惹出大麻煩。 苗族結婚不坐花轎;新娘身著苗族盛裝,佩戴銀帽首飾,撐粉紅色的露水傘遮身自個上路。同胞哥弟肩扛蚊帳,手持燃燒的火把替新娘驅邪引路。出寨時,火把要分開,留下一半折回娘家。俗稱“分光明”。光明是人人喜愛的,遠嫁的女兒豈能獨享?送她的同寨姐妹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緊隨新娘身后,一路歡歌笑語一路銀飾脆響。 新娘進男方的門要踩“竹篩子”,這寓含著善意的祝福:“篩去災難瘟疫。留下幸福吉祥”。 苗族結婚不拜堂,不入洞房。但要由長者主婚,讓新娘、新娘吃“合好肉”,喝“合好酒”。 賀喜的青年男女們不放過此難得的機會,通宵達旦盤歌,或瞅準中意者,往她(他)臉上抹鍋底灰。苗俗叫“摸謎”,這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一種奇特方式。 由于長期的戰(zhàn)爭和遷徒,苗族對生育能力非?粗亍⒖释硕∨d旺。至今在一些偏僻的苗寨仍保留著一種奇異而古怪的婚俗。新娘出嫁時,空手悄然去婆家,而把嫁妝留在娘屋。等到新娘懷孕后,回娘屋生下孫兒或孫女。待滿月時,再抱著新生的兒女,邀哥兄親戚抬起全套嫁妝,吹吹打打去婆家。與孩子爹補喝“合歡酒”,補吃“合歡肉”。此俗在臘爾山區(qū)較盛,民間稱“雙喜臨門”或“抱子結婚”。倘若新娘“試婚”無生育能力,男方可客氣地把她退回娘屋,但依苗俗不可索退聘禮,女方也可自由地重新尋覓情郎…… 草標幽會 苗族男女幽會時,往往以草標作標記,俗稱“草標幽會”。草標是用草結個疙瘩,疙瘩結在草實上,草根朝幽會的方向,暗示男方(或女方)已到此地,示意女方(或男方)速來。當女方(或男方)見到草標后,必須另結一個草標,疙瘩結在草的中部,橫放在第一個草標中間,各往來行人表示:此地有情人幽會,請勿打擾。草標是預約的一種暗號,一般放在預定的岔道或路邊。過往行人見了草標,一般都能自覺迥避。若有不留心草標而誤入幽會之地者,段向幽會者當面認錯;若是蓄意窺探,并與幽會者爭執(zhí)甚至打罵起來,幽會者可報告當地頭人。事情傳開出去,窺探者不僅會受到社輿論的嚴厲譴責,而且還將受到按當地習慣法論以“侵犯人權”之過,罰以錢財向幽會者賠禮道歉;行人若不依從,幽會者還得請苗老司舉行法事,為行人解兇求福。苗族青年的約會是十分莊重的,嚴肅的,別看他們說說笑笑,自由放縱,而實際上男女雙方相互是極為尊重的,任何過頭的粗魯舉動都會傷害情人的心,甚至因此而導致感情破裂。 草標幽會,一般是在男女雙方熱戀之中進行的。初次幽會時。男女都必須邀幾個未婚青年做伴;待雙方的關系基本確定以后,也有單獨約會的。幽會一般是男方先到,往往以“打葉炮”式吹木葉為號,示意對方速來。若久等不至,男方可借木葉抒情,其聲婉轉悠揚,使聽者無不為之哀憐憂傷;或直接放歌,對天而唱。 悲歌一首一首放出,心冷神愴,意悲聲寒,如臨海之將枯,山之將崩,日之將落,天之將傾之絕境。深沉郁情的歌聲在夜空中回蕩,慢慢消逝在寂靜的林間,此時此刻,伙伴們都感到失望?墒,女方已有先到者,為考驗男方,故意不露面,躲在林間石窟,窺探男方之行蹤;待聽到歌聲絕意處,于心不忍,于情難禁,于是乎,含葉以鳴,脫口而歌。原來情人早已來到約會地,只是不露面,在此窺探對方的心。男方聽到歌聲,似落江水而逢漁舟,墜縣崖而遇錦藤;真有如絕處逢生。于是手扶“舟”而過,攀“藤”而上,歌歌語語,幽幽南山。此時,隨著歌聲尋去。男女便相會在一塊了。他們繼續(xù)以對歌抒情。優(yōu)美動聽的歌聲把情人的心連得更緊,更緊。第一次約會成功以后,便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或第五次約會,通過多次約會,彼此進一步認識了解,建立更深的愛情。 哭嫁 苗族姑娘在出嫁前一面?zhèn)月里,寨上的姊妹們大都自覺而來相陪。她們一邊幫趕制衣裳,一邊互學苗歌,以便在婚禮上與別人唱歌對歌,這是苗族婚俗中的又一個顯著特點。在苗民聚居區(qū),姑娘出嫁前,多以唱歌來抒發(fā)對父母兄弟的、感恩戴德之情:在雜居和敬居區(qū),受漢文化影響,也有以哭嫁代歌的習慣,有些哭七天七夜,甚至達一月之久。 苗家姑娘在唱:“哭嫁歌”或哭嫁結束后,即便舉行“出閨”儀式!俺鲩|”是女兒離別父母兄弟的一種儀式。此時此刻,盡管是自由戀愛的少女,可當一旦真的要告別爹娘,告別兄弟姐妹,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園時,心中也難免萬份悲慟;而父母眼睜地看看自己養(yǎng)大成人的女兒即將離去,雖則是應當去的,是好事,但想看那嬰孩的面孔想看那從學走路到學針線的可愛的舉動,耳邊似乎依然縈迥看那撒嬌似的親切的呼喚聲,也不由得淚灑聲啞,所以“出閨”大都是在哭悲中進行的。女兒先拜別爹娘,而后拜別叔嬸及兄弟姐妹。苗女“出閨”時最突出的特點是“踩格篩”。所謂“踩格篩”,即出嫁姑娘將出門時,媒人用格篩托著出嫁衣裳,銀飾,花鞋等讓姑娘穿戴完畢后,即來到堂屋里云跪三拜,拜別祖宗。父母叔嬸及兄弟姐妹后,爹娘在一旁哭泣著把格篩放在一只盛滿谷子的斗上,出嫁姑娘站了上去便由親兄弟(沒有親兄弟則由旁兄弟)背出門去。
【發(fā)表評論 】
更多關于 湘西 德夯 的新聞
精彩旅游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