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山深處的神秘佛窟(3)http://tour.sina.com.cn 2008年08月13日13:15 新浪旅游
盧舍那佛右側為文殊菩薩,文殊菩薩頂結五髻,表示五種智慧。按中原佛教的排序,他常伺立在釋迦牟尼左側,但在此處與盧舍那佛、藥師琉璃光佛并行排列,或許表明與中原佛教微細處的差異。五尊菩薩旁均有漢字榜題,如:“清信佛弟子寇庭俊敬造盧舍那佛”、“文殊師利菩薩似光蘭為合家大小敬造”等等。 在右壁的上方繪有千佛,一排排小佛像身著僧衣結跏趺于蓮臺上。千佛旁可見榜題,如:“妻白二娘造七佛一心供養(yǎng)”、“申令光敬造十六佛一心供養(yǎng)”等。白姓自西漢至唐代是龜茲的大姓,白二娘應是一位龜茲女性,可見當時佛教在龜茲流行之盛。所謂十六佛即十六觀,源出《無量壽經》,也就是密教所崇拜的十六尊佛。 洞窟的左壁殘損較為嚴重,已不可辨識。阿艾石窟內的壁畫殘損三分之二,現存的壁畫部分畫面及榜題漫漶不清,其中,正面壁畫曾遭人為破壞。壁畫西方三圣及圍繞三圣旁的圣眾、供養(yǎng)菩薩頂髻與項間繪畫的珠環(huán)、纓絡均有剝離的痕跡,手臂上繪畫的金釧、玉鐲也都刮削殆盡,就連闌臺下的供養(yǎng)菩薩也未能幸免。從這幅制作精美、用料講究的壁畫來看,被盜剝的部位可能是金屬制成的繪畫飾料,甚至有可能是敷貼的金箔,幸運的是盜竊者意在石窟中尋寶掠財,壁畫才得以殘留。石窟中壁畫的剝落與氣候環(huán)境及巖層的結構影響有關,石窟似乎沒有受到戰(zhàn)火的洗劫。 經變畫流行于唐代,經變畫的佛教繪畫內容與唐代盛行凈土宗有關,凈土宗倡導信念虔誠,持念佛號即可往來凈土,那凈土便是西方極樂世界。石窟中已出現密宗崇拜,密宗于唐代開元初期傳入中原,由于其深奧難測被稱作密教,一窟之中兼蓄佛家兩個宗派,這在庫車現今發(fā)現的早、中期石窟壁畫中也是極為少見的。 阿艾石窟內的墻壁題有“乙巳年”的字樣,唐代長壽元年(公元692年),武則天重置安西都護府于龜茲,駐軍三萬,在其后的十余年里,政局穩(wěn)定,府庫充實;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為乙巳年,洞窟里書寫的乙巳年似在此年。廢棄的時間下限不會晚于公元885年(乙巳年),因為在9世紀中葉西域境內已進入伊斯蘭文化時代。 從地理方位看,阿艾石窟毗鄰歷史上的古道,但它卻又深隱山崖之中,所以可能是當時距此不遠的東川水(庫車河)畔居住的佛教徒鑿挖的,也或許包括當地駐軍中篤信佛教的人。 唐代高僧玄奘于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途經龜茲,停留兩月有余。據其《大唐西域記》記述,當時的龜茲國信奉小乘教派,看來,大乘教派在龜茲國流布得很快,但修行的環(huán)境習俗一如小乘教派,其實,在什么環(huán)境下修行并不十分重要,關鍵是禮佛之心,依山鑿窟恐怕是承襲了小乘教的遺風罷! 令人感慨萬端的是:昔日的佛教徒們,在這峰谷交錯的荒境開一方凈土,與大自然竟造神奇;洞窟里的極樂世界是他們一生積蓄的私藏,而他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在1300年后的今天誰能釋解? 我突然想到在壁畫上工工整整書寫了佛教徒名字的榜題,那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到此一游,而是進入極樂世界的憑證,是常人與佛的約定。我暗想,在那個無限放大的佳境里能否容得下蕓蕓眾生……
【發(fā)表評論 】
精彩旅游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