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少女在倒咖啡
咖啡壺
咖啡豆
在埃塞俄比亞,吃完英吉拉之后,如果不來一杯香濃的本地咖啡,就顯得太不地道了。喝完埃塞的咖啡之后,如果你不逢人就贊美它的好處,就太奇怪了。如果你不知道埃塞是咖啡的故鄉(xiāng)并不要緊,但如果你不認(rèn)為埃塞的咖啡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那就說明你太不識貨了。
咖啡名字的由來
3個月前,記者回國休假,順便帶了幾包咖啡送朋友。一位丹麥駐華參贊第二天就打電話過來非常急切地說:“這咖啡是哪兒弄來的?能不能再給我弄一些來?越多越好!馬上就要!我到過很多國家,喝過無數(shù)種咖啡,但這是我平生喝過的最好的咖啡!有了這種咖啡,我要把家里所有其它的咖啡都扔到垃圾堆里去。”
埃塞有一個地方叫卡法(Kafa)。當(dāng)?shù)鼐用裨l(fā)現(xiàn)牛羊吃了一種長小紅豆的植物后變得興奮不已、力大無窮,還有點瘋瘋癲癲的。有人就摘下那紅豆嘗試著嚼一點,味道還不錯,再嚼下去,慢慢地也變得精神抖擻、渾身振奮起來。后來,人們就開始采摘并有意識地種植它,把它當(dāng)作糧食、飲料和藥品,越來越離不開它。由于它來自名叫Kafa的地方,世人慢慢地就把它命名為Coffee了。
家家舉行咖啡儀式
恐怕很少有國家像埃塞這樣與咖啡結(jié)下不解之緣的。在埃塞,幾乎家家院內(nèi)屋旁都種植咖啡,既供自家消費也供上市出口。全國95%的咖啡產(chǎn)量都是來自這種庭院種植園。時至今日,埃塞全國出口收入的65%是來自咖啡。埃塞人沒有一天不喝咖啡的。一般家庭喝咖啡都有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和固定儀式,就像吃正餐或做宗教禮拜一樣煞有介事。
他們的咖啡儀式是遠(yuǎn)近聞名的。傍晚的時候,全家人圍著一個小炭爐席地而坐。炭爐周圍的地上鋪一層特意割來或買來的青草。這是一種特殊的專用于咖啡儀式的青草。小炭爐點著的時候,要特意揀出幾塊冒著濃煙的白炭,在屋里每一個角落都晃一遍,然后放在爐邊讓它自己燃盡或熄滅。這樣,在一段時間內(nèi),整個屋子或庭院就籠罩在煙霧燎繞之中。
家里一般由十幾歲的年輕姑娘負(fù)責(zé)為大家準(zhǔn)備咖啡。她先抓來一把淡綠色的生咖啡豆,放在炭爐上的一個小鐵鍋里,舀來清水,用雙手搓洗干凈。
然后用一把小木鏟焙炒咖啡豆,不久,咖啡豆開始變成深黑色,并散發(fā)出誘人的香味。姑娘認(rèn)為火候已到時,就拿起鐵鍋柄來晃一晃里面冒著輕煙的咖啡豆,送到每一個人面前讓大家聞一聞,就像正規(guī)飯店里服務(wù)員讓客人先嘗一嘗葡萄酒的味道一樣。大家點頭稱好后,她就把熟豆倒進(jìn)一個小臼里,雙手抱起一根近一米長、小孩胳膊那么粗的大鐵棒來搗。很快,那一把豆子就搗成了粉末。
姑娘用小木勺把粉末一點點地刮出來倒進(jìn)一個細(xì)頸、鼓肚子、大耳朵的陶壺里,加上凈水,放在小爐子上煮。水很快就開了,再煮片刻,早已香氣四溢。姑娘在一個小木盒上擺上幾個酒盅大小的瓷杯,然后提起咖啡壺的大耳朵逐一斟滿每個杯子,再放下壺,一杯一杯地雙手敬給圍坐的人。這個過程一般持續(xù)30分鐘。大家自始至終安靜地等待,文雅地拉家常,沒有人高聲談笑,也沒有人急不可耐地伸手?jǐn)嚭汀?
中國人最多喝三杯
在埃塞的每個角落,隨時都舉行著咖啡儀式,這里的空氣中永遠(yuǎn)彌漫著濃濃的咖啡之香。那些美麗的“咖啡女郎”總是身著手繡花邊的白色連衣紗裙,面露溫柔羞澀的微笑,給人留下無比美好的印象。
每次被邀喝咖啡,記者都是一飲而盡,然后再伸手要第二杯。主人總是十分友善而熱情地哈哈笑著再給記者斟上一杯。不過,記者要提醒大家的是,埃塞的咖啡如同《水滸傳》里的景陽岡好酒,絕對是“三碗不過岡”的。就是說,一般中國人喝一杯就肯定精神百倍,喝兩杯就半夜睡不著覺,喝三杯就得整晚再加第二天整個白天都不會有半點睡意了。超過三杯?那后果就不堪設(shè)想了。
埃塞的咖啡是絕對的“綠色咖啡”,沒用過任何化肥和農(nóng)藥。只要不怕失眠,那就請放心地享受吧!遺憾的是,由于埃塞的咖啡缺乏知名品牌、包裝技術(shù)落后等原因,這樣一種人間美味竟然很少有人知道,真是可惜。
春意漸濃,日遲風(fēng)拂,正值老年人游園賞花、暢游寶島、追今撫昔紅色游好時節(jié)... |
推開門窗,跟著花花草草來個零距離接觸,讓我們一起賞花踏青去,跟著花花草草浪漫逃亡... |
|||
2009年4月11日-4月20日,中國國內(nèi)旅游交易會將在大連舉行... |
恍如與世隔離凈土上,每一片樹葉化身一個精靈,原始你的感官,開始找尋屬于自己的烏托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