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天臺庵導游 | ![]() |
天臺庵位于山西省平順縣城東北25公里處王曲村口的壇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庵院的規(guī)模并不大,它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四座完整的唐代木結構古建筑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聽到天臺庵的名字,大家就會把它同佛教聯(lián)系在一起,確實如此,它是中國佛教創(chuàng)立最早的宗派“天臺宗”的庵院。我們知道,隋唐二代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期,這時期出現(xiàn)的佛教諸宗派,大多另辟蹊徑,以自家的理解對印度佛教進行重新編排,“說己心中所行之法門”,當時,傳人中國的佛教在修行方法上曾出現(xiàn)南義北禪的局面,即南方重義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禪定。政治上的統(tǒng)一為結束佛教南義北禪的分裂局面創(chuàng)造了條件,智顓順應潮流,提出了“止觀并重”、“定慧雙修”的“止觀”學說,認為“止”、“觀”二法是轉(zhuǎn)迷開悟,成菩薩作佛的兩種最基本的修行方法,這兩種方法就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在此基礎上,智顓創(chuàng)立了第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統(tǒng)一的佛教宗派,因他久居浙江天臺山,故以“天臺”為宗名,隨之各地紛紛建起了天臺宗的寺廟、庵院。
以往的佛教學說,在談及佛性時,都認為佛性是至純至凈,盡善盡美的,天臺宗則一反佛教的傳統(tǒng)說法,主張佛性不但本具善,而且本具惡,它把一切眾生包括諸佛菩薩分成十界,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前四界稱“四圣”,后六界稱“六凡”,而每一界又都具有其它界的特性。天臺宗這種不依經(jīng)教的精神,使得有人責備它改變了印度佛教的本來面目。其實,這也可以說是天臺宗學說富有創(chuàng)造性,富有中國特色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
天臺庵東傍山谷、西臨漳水,坐北向南,占地面積970平方米,建筑面積90余平方米。院子的東部矗立著唐碑一通,由于數(shù)百年的風雨剝蝕,字跡已經(jīng)風化,已無法再看清上面的文字。
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臺基上,廣深各3間,面闊7.15米,進深7.12米,平面看去,近似一正方形。大殿單檐歇山頂,舉折平緩,出檐深廣,其翼角下四根粗大的擎檐柱均為后世所加。屋頂施灰筒瓦及碩大的琉璃鴟吻。此殿的琉璃脊飾當為金代所改,但仍保留古風。佛殿檐下四周設臺明,正面明間臺明下安裝踏跺,殿身四周為圓形木柱,柱間施闌額,不用普拍枋。殿身各柱柱頭卷殺平緩優(yōu)美,柱上施斗口跳斗拱,均用足材拱,跳頭上施替木承托撩檐槫。壁內(nèi)施兩道單材柱頭方,方間用小斗承托。柱頭方表面柱頭部位刻出泥道重拱,各面柱頭鋪作之慢拱拱身甚長,形制古樸。正立面明間正中施補間鋪作一朵,亦為斗口跳,但用單材。山面及北立面明間無斗口跳,僅于上層柱頭方上隱刻一斗三升斗拱。轉(zhuǎn)角鋪作45°斜向出跳用足材拱,正方向上的出跳均用單材。
殿身結構為典型的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F(xiàn)存的幾根直抵于四椽栿下之柱均為后世所補加。明間前后檐平槫下施襻間。平梁上施駝峰+蜀柱承托橫拱,拱上施替木承托脊槫。山面斗拱柱頭鋪作里轉(zhuǎn)出一跳華拱承托箚牽。角部用45°遞角梁。殿內(nèi)梁架及斗拱上保留有簡單的清式彩繪,山花壁內(nèi)尚有部分清代壁畫殘跡。天臺庵大殿規(guī)模不大,但結構簡練,相交嚴實,沒有繁雜裝飾之感,這體現(xiàn)了唐代建筑的特點。天臺庵大殿雖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繕的痕跡,但其依然是我國現(xiàn)存唐代木結構古建筑的珍貴實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