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風動石導(dǎo)游 | ![]() |
其奇妙之處就在于它前后左右重量平衡極佳,大風吹來時,石體左右晃動,但傾斜到一定角度就不會再動了,故稱風動石。石為花崗巖石質(zhì),高4.37米,寬4.57米,長4.69米,重約200噸。正可觀其偉,側(cè)可觀其奇,背可觀其險。從背面看,狀如玉兔的石巖伏在外傾的石盤上,巨大的石球,懸空而立,搖搖欲墜,令人心怵;從正面看,石如蟠桃,底部呈圓弧形,貼石盤處尖端僅數(shù)寸,懸空斜立,狂風吹來,搖晃不定。石體正面,有明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等人所題“銅山風動石”大字,筆力雄渾遒勁。在風動石前的一塊方石碑上刻有明朝督撫程朝京的詩:“造化原來一只丸,東封幽谷萬層巒,天風吹向關(guān)中墜,海飚還得逐勢轉(zhuǎn)。五丁欲舉難為力,一卒微排不飽餐。鬼神呵護誰能測,動靜機宜在此觀!
附近的銅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東、南、北三面臨海,西面直達九仙頂,因依傍銅缽、東山兩個村莊,故各取一字名之。城墻為花崗石砌成,長1903米,高7米,城堞有864個垛口,東西南北各有城門,西南二處建有城樓,為環(huán)山臨海的水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戚繼光在此全殲倭寇;崇禎六年(1633年),巡按路振飛大帥徐一鳴在銅山海面二次擊敗荷蘭帝國東印艦隊;隆武二年(1646年),鄭成功以此為抗清根據(jù)地之一,訓(xùn)練水師,收復(fù)臺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瑯從銅山港和宮前港起航東征,統(tǒng)一臺灣。
城東門外海濱有天然石洞,傳有虎踞,故號“虎崆”。洞長15米,寬約5米,有清泉甘美,大旱不干,壁上鐫“靈液”石匾,稱“虎崆滴玉”。城最高處九仙頂有“人世仙境”、“海天一色”、“宦海恩波”、“三島春秋”等摩崖題刻20多處。一塊刻有“瑤臺仙嶠”的巨石是當年戚繼光、鄭成功的水操臺。
塔嶼,又名東門嶼,與銅陵鎮(zhèn)相隔800米海域,因山頂有一座文峰塔而得名。整個島呈“工”字形,面積80.5公頃,與溫州江心嶼、廈門鼓浪嶼、臺灣蘭嶼并稱中國四大名嶼。島上礁石嶙峋,千姿百態(tài)。南端澳角海面有龍、虎、獅、象四嶼,造型生動逼真。文峰塔為明嘉靖五年(1526年)福建巡海道蔡潮所建,塔身7層,高32米,座圍14米,塔頂由兩塊圓圓的大石塊相疊而成,是航海的標志。
塔嶼上有兩個石洞。其中云山石室是黃道周的讀書處,洞外鐫有黃道周少年時手書的“云山石室”4個大字。洞邊有清代巡撫潘思渠立的碑坊,橫刻“黃石齋先生讀書處”,背鐫“仰止高山”;鷹石洞在石室對面,鷹嘴巖下,洞口上有塊巨石如雄鷹頂立,上鐫“石齋”二字,是黃道周臥室!睹魇贰酚涊d:“道周學貫古今,所至者云集,銅山在孤島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臥其中,故學者稱為石齋先生。”明東閣大學士林釬題詩于室內(nèi):“洞門六六鎖煙霞,碧水丹山第一家,夜半寒泉流幽月,曉天清露滴松花。”洞室周圍有石刻多處,以書法家關(guān)云、成中心、張庭楨合題的“海濱鄒魯”、“黃道周筆書”、“石磐”最為著名。
從漳州到銅山古城有班車直達,從銅山古城乘游船可到塔嶼。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