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卑南文化公園導游 | ![]() |
陶器有紡錘、陶壺、陶罐、陶杯及大量陶片。此外還有玉環(huán)、玉玦、玉簪、管珠等飾物。經測定,該遺址為3000年前的文化遺存。從出土器物的列形與制造水準分析,卑南文化雖帶有若干恒春半島文化的要素,但已有相當大的進步,與浙江的良渚文化、福建的曇石山文化和江蘇的青蓮崗文化相近似。學者們從今天泰雅族使用的紡外向型、阿美族舂米用的石杵與卑南遺址出土的同類器物極為相似這一點來推測,這兩個民族可能與卑南文化人有某種聯系,但何者為其后裔,至今尚無定論。早在20世紀初,位在南王里北側、大溪河階的卑南遺址即初芒畢露;1980年,南回鐵路動工,遺址鋒芒再現,政府終將其列為一級古跡,且于1990年成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將遺址現地規(guī)劃為卑南文化公園,并在臨近的康樂車站南側,興建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保存這些臺灣文化資產。 卑南遺址主要內容為距今2、3千年前,卑南新石器時代先民的墓葬區(qū)與住宅區(qū),除發(fā)掘出臺灣第一間史前人類住屋外,目前已挖出2000多具石棺和2萬多件陪葬物。遺址范圍廣達10萬平方公尺,為迄今臺灣考古史上,最大、最完整的史前人類遺址;出土文物以石器、玉器、陶器為大宗,從遺物豐富的造型、精細的手工,和死后厚葬的習俗,不難窺見當時高度的文明。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