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谷縣城 在仿古與新生之間
除阿膠外,銅及銅制品加工正日益成為陽谷的支柱產(chǎn)業(yè),有媒體報道陽谷欲打造北方最大的“銅谷”。而旅游業(yè)也正成為振興陽谷經(jīng)濟所依賴的重要力量。
雖然沒有運河作為景觀,陽谷縣城憑借其作為《水滸》、《金瓶梅》等故事發(fā)生地的優(yōu)勢,打造了一個以獅子樓為核心的古城旅游區(qū),在古城東、西、南、北四個入口修建了“觀陽”、“播谷”、“講信”、“修睦”四座宋式牌坊。依照規(guī)劃,建設了紫石一條街,內(nèi)有王婆茶館、武大郎燒餅鋪等,還建設了獅子樓一條街,包括西門慶的鹽鋪、當鋪、獅子酒樓等等。
除這些新式仿古建筑之外,陽谷老城區(qū)里還有一些年代較久的老房子及小胡同。走進胡同,商業(yè)街的喧鬧即刻掉落下來。時近晌午,住在老城書院街太平巷的劉大媽正提著一小桶煤灰從家里出來。劉大媽說住慣了平房,不愿去住有暖氣的樓房了,“陽谷這些年發(fā)展真是挺快的,高樓不斷建起來,過去安靜的老城也熱鬧起來了”。
劉大媽望著“觀陽”牌坊外一街之隔的博濟橋廣場,廣場后面就是高樓林立的新城區(qū),也是現(xiàn)在陽谷縣城最繁華的所在。廣場上站著一撥撥三五成群的大學生模樣的年輕人,相互熱烈地交談著,看樣子像是放寒假回家相約聚會,個個都朝氣蓬勃。
“其實,我覺得陽谷算是發(fā)展得很好的縣城了,這里有肯德基,有耐克阿迪,也有檔次很高的賓館飯店,出租車也像北京似的不太好打。”李師傅每天都會開著一輛紅色電動三輪車在外面拉活兒,拉個客一般要四五塊錢,他覺得自己在陽谷生活得還挺幸福。
■ 運河遺存
張秋木版年畫傳統(tǒng)依舊
木版年畫自元代傳入陽谷縣張秋鎮(zhèn),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明清時期,張秋木版年畫空前繁盛,和蘇州桃花塢、濰坊楊家埠、天津楊柳青并稱為全國四大木版年畫基地。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清義認為,張秋木版年畫是京杭大運河沿線的重要文化遺存,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運河的繁榮有很大的關系。
張秋鎮(zhèn)桑營村村民段存昌的木版年畫制作技術得自父親,F(xiàn)在他家里還留有財神、天地、灶王三套木版,每塊木版上都有神像的一部分,一套木版合起來就是一幅完整的畫像。段存昌介紹,制造木版年畫時需要把紙依次附在不同的木版上,用顏料刷,做一張年畫,一般需要刷五六遍。這些木版都是段存昌的父親雕刻并流傳下來的,如今只剩下三套了。
張秋鎮(zhèn)木版年畫題材大都因襲傳統(tǒng)畫樣,以神像為主,僅門神一項就有130多種,再加上其他年畫題材,品種達300多種。張秋木版年畫的色彩豐富,大致有亮青(黑)、大紅、二紅(水紅)、大綠(黃綠)、絳綠、丹紅、黃(杏黃、槐黃)、蘭(紫)八色。
“木版年畫的制作看起來很簡單,但不學幾年根本做不了。這顏料都是用水沏的,技術不好揭都揭不下來。”段存昌說他一次可以印250多張,需要兩個多鐘頭才能完成,“現(xiàn)在印刷出來的年畫價錢很便宜,但許多老人還是認這個。我這年畫賣一塊錢一張,一般春節(jié)里可以賣個千把塊錢。”
段存昌還翻出來一本日文雜志,上面有日本媒體采訪他的文章:“日本人對這種傳統(tǒng)手工藝非常感興趣,還請我去演示過制作過程。我的孩子現(xiàn)在在外地工作,他們已經(jīng)不愿做這個了!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