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場
油麻地:草根老香港縮影
從佐敦道一帶步行來到油麻地,并不用花多長時間。油麻地警署相對的天后廟香火依然旺盛,但電影里傳說中的廟街已經(jīng)變短,剛好不是夜市時間,擺攤檔的社會青年還沒有出現(xiàn),廟前的榕樹頭廣場也不見說書先生與算命的人。
與廟街相鄰近的另一條街道,毫不起眼的老式歌舞廳鉆石歌廊已經(jīng)開門做生意,客人不多,只有幾個老年人的身影。同行的M ichael楊告訴我:別看門面不怎樣,這可是很多老香港人的童年記憶?磥,《火舞風云》的舞女故事其實也有現(xiàn)實版。據(jù)說很多年前,舞女歌廳唱歌,獨自一人養(yǎng)活家里好幾個子女的家庭在這一帶并不罕見。(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wǎng)
要追尋油麻地發(fā)展的蛛絲馬跡,果欄市場是最不能錯過的。聽說這里也是多數(shù)香港警匪片的主要拍攝場地,雜亂的市場,狹小的門鋪后巷,特別適合拍警匪追逐的槍戰(zhàn)場面。如果用烏煙瘴氣來形容果欄市場一點也不過分,但都屬于過去,如今果欄的雜亂、衛(wèi)生等問題已經(jīng)得到治理。
咸片戲院:那些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有咩劇睇?今日戲院開不開門噶?”一個光頭、身體發(fā)福的中年男人一看見我們來到油麻地戲院門口,就探頭過來打聽今天戲院的行情。再過一個星期左右,戲院將會上演《琵琶山上英雄血》、《六月雪》等劇,這個上午時光,戲院正在籌備待演劇目的彩排,暫沒對外開放。
看得出,穿著紅色短袖上衣的他已經(jīng)在戲院門口等待很久,有點坐立不安。他姓張,與到油麻地一帶的外來打工仔不同,張生是土生土長的油麻地街坊。每天醒來吃完早餐,背個斜挎包、拿把黑雨傘來到戲院晃悠、打發(fā)時間是他這些年來一直在重復的事。據(jù)他說,這習慣的養(yǎng)成來源于他的青年時代,也即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
據(jù)了解,80年代末油麻地戲院生意已經(jīng)走下坡,一般戲院會讓電影上映兩星期,但因為觀眾太少,所以經(jīng)常減檔,在檔期之間,只好放映一些色情電影吸引觀眾。1987年12月,油麻地戲院加入新成立的新寶院線,并在放映最后一部非色情電影《英雄本色2》之后,轉身成為一家專門播放色情電影的影院。
一利和稱號:凝結油麻地街坊情懷
在油麻地地區(qū),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人,對油麻地戲院的感情也不太一樣。
已經(jīng)七十多歲的何太是老字號一利和稱號老板,她自稱是標準的電影迷,何太愛上油麻地戲院顯然比張生早。結婚前,她記得戲院大部分時間是放粵語電影。在她生完第5個孩子之后(何太共有子女7名),她還是會堅持到戲院看電影,因為孩子們比較吵鬧,她要用一堆零食才能讓他們都安靜下來。那時的油麻地戲院并不豪華,甚至有跳蚤在木制的椅子上,前排座位售價4毫錢,后排座位售價7毫錢,一碗餛飩面才3毫錢,當時何太對電影入迷至極,她說自己是寧愿不吃東西也要存錢看電影的那種。
就在戲院后面的一利和稱號是她繼承父輩的家業(yè),也已經(jīng)有七十幾年的歷史,這個店也是倚靠油麻地果欄生意而誕生的。與多年前相比,現(xiàn)在生意已經(jīng)大不如前,因為馬路對面的果欄市場現(xiàn)在都用電子稱,開門做生意的人基本不用這種手工稱和算盤,何太坦言:稱鋪繼續(xù)開著,也不是為了賺錢,多數(shù)時候是為了老朋友老街坊過來坐坐、敘敘舊,偶爾能賣出一把兩把稱,都是上年紀的人為了當做紀念品或者收藏品。
懷舊地理
果欄
果欄建于1913年,經(jīng)營的商鋪初期只以草棚搭成,直到上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香港政府才開始批地讓欄商興建固定樓房,多幢一兩層高的磚石建筑逐漸組成今貌,至今尚可見到不少具戰(zhàn)前特色的嶺南裝潢。最初渡船街、窩打老道一帶賣雞、鴨等家禽,東莞街賣菜,而后面是九龍魚市場,果欄的面積比現(xiàn)在小得多,1965年雞欄和菜欄搬遷至長沙灣后,才全部變成果欄。
上海街
曾經(jīng)的上海街是臨海的商業(yè)聚集地,商鋪林立,一直到六七十年代,上海街一帶都是九龍最繁華的地方。后來不斷地填海和拓展,上海街商業(yè)中心的地位漸漸被新起的彌敦道取代,后來還有曾經(jīng)連成片的騎樓唐樓,也被大規(guī)模地拆除,F(xiàn)在能看到的騎樓很少,如今上海街最多的就是和烹飪有關的雜貨鋪,也還剩有幾家百年老店。
廟街
這里曾經(jīng)是《新不了情》、《食神》等多部電影的拍攝場地。這里的夜市,處處反映著香港的生活文化。夜里的廟街,除了有志趣相投的粵曲迷聚集作即興演出,還有業(yè)余歌手獻唱著名粵劇折子戲、廣東流行曲,甚至西方流行曲,此外還有一些相士和職業(yè)棋手的地攤,地方色彩非常濃厚,所以廟街又被稱為“平民夜總會”。廟街得名,因附近的天后廟,但這里又稱“男人街”,這是因為廟街內大部分攤販所售的商品,都以男性用品為主:如牛仔褲、鋼筆、腕表、激光唱片、電子產品和玩具等。
油麻地戲院
油麻地戲院是香港現(xiàn)存唯一一座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建成的電影院、戲院,戲院于1930年建成,開業(yè)初期只放映默片,到了1934年1月23日才轉為放映有聲電影。油麻地戲院是當時附近油麻地碼頭及油麻地果欄的苦力、油麻地避風塘的艇家和車夫的消遣地點,也見證了香港電影業(yè)的興衰。戲院最后于1998年7月31日正式結業(yè),并于2007年被列作第二級歷史建筑物,并且獲得建筑署修復和活化為戲曲活動中心。
油麻地警署
TVB很多劇集的警察局原型。原本1893年落成,原址位于眾坊街,1922年才遷至現(xiàn)址。這棟典型的愛德華式建筑,樓高三層,已經(jīng)被香港古物咨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筑。
紅磚屋
坐落于上海街的具有傳統(tǒng)典雅英式風格的紅磚屋原本是油麻地抽水站的一部分,它的歷史比油麻地戲院更加悠久,建成于1895年。當時九龍居民主要靠打井取水,但隨著大量工人聚集,井水供不應求,當時才設置了抽水站。
專業(yè)審視
活化建筑如何為群眾所用?
建筑活化風世界各地都有,隨著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加速,這幾年香港在這方面的工作特別頻繁,歷史建筑不是高高在上,如何避免圈地收門票,讓人們每天的日常生活就在古跡和歷史中展開,這是香港的建筑活化給予我們的最大啟示。比如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歷史古跡的商業(yè)化和功利化,避免重新利用之后的面目全非,即使油麻地、中環(huán)一帶有些歷史建筑成為餐廳或商業(yè)場所、酒店,但與表面濃烈的商業(yè)味道相比,是建筑本身所固有的歷史氣息和藝術文化內涵。油麻地戲院是最成功的重新利用案例,紅磚屋也典型地實現(xiàn)了其現(xiàn)代社會職能,所有現(xiàn)代藝術的火種、人間世俗生活,都可以在這些歷史建筑中繁衍生息。
住宿小推薦
木的地
地址:九龍佐敦長樂街1號
相比佐敦一帶的商務酒店,木的地屬營業(yè)不久的精品酒店。酒店不大,但比較精致,最應該體驗的是酒店采用先進影音設備的游戲包廂,住客可以自己在里面放電影、玩游戲,這在香港酒店中絕無僅有。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