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茂汶理及北川縣作為我國羌族主要的分布地區(qū),遍布其中眾多的碉樓建筑,以碉樓建筑為主聚合而成的無數(shù)羌寨,就像散落在群山之間串串美麗的珍珠。在民間傳說中,珍珠是大海的淚珠,是一滴淚落進海,又正好被貝殼接著的眼淚。民間關(guān)于珍珠荒誕的傳說,卻被哲學家們引伸出并不荒誕的另一種解讀:最美的東西往往是以痛苦作為代價磨練出來的。所以,我個人更愿意把羌寨——這些晶瑩光潔的“珍珠”,解讀為從歷史浩瀚汪洋中浮出水面的珍寶,而作為珍寶,它們是以時光作為代價磨練出來的。
我們由成都穿過都江堰,向西北經(jīng)汶川進入雜谷腦河大峽谷之中,滔滔岷江從山底流過,陽光暖暖地斜投在峽谷中,又迅速回照到江岸山坡的羌寨上。在專家、學者們冷靜而理性的目光中,這片區(qū)域的碉樓建筑是羌族人民在高山峽谷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以最原始的天然
石塊和粘土等建筑材料,以非凡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來的獨樹一幟的建筑防御體系和建筑藝術(shù)。這些人類建筑史上獨一無二的碉樓建筑,以及由這些建筑群構(gòu)成的村落,不但豐富了我國和世界的建筑文化,同時也成為人類物質(zhì)文明遺產(chǎn)中的一個瑰寶。它們不僅包含著豐富的民族
學、人類學及歷史學的內(nèi)涵,更是承載羌族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一個不可代替的符號。
“東方古堡”的歷史影紋
在民國版的《汶川縣志》中,稱岷江兩岸的羌族住房“羌土寨居,遠視如西式洋樓”,而在1918年,當一位英國傳教士托馬斯到了岷江和沱江流域,見到羌人的雕樓時,這些在當?shù)貪h人眼中離奇的“西式洋樓”,卻在他這位西洋人眼里,又變成了離奇的“東方建筑”——“第一印象就是遠在高山險要處、石砌平頂房樓樓相聯(lián)所形成的村寨以及巍巍碉樓點綴其間。
遠遠望去,對于一個西方的游客,這些村寨好像是擺錯了地方的工業(yè)城,一座座的碉樓好像煙囪林立一樣。”之后,另一位英國探險家伊莎貝拉·伯德女士,在一路行走抵達汶川縣的旅程中,沿途所見的羌族建筑也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在山頂上、懸崖頂部坐落著村舍,可以由開鑿在巖石里面和懸崖邊上的石梯到達那兒,懸崖里面被挖空成為貯藏室。村莊里的房屋有三層、四層高,五層高,甚至七層高,緊貼在陡峭的山腰上,或者緊緊抓住絕壁,懸在洶涌的溪流之上。
生活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四川人創(chuàng)造出了悠久燦爛的巴蜀文化,它與中國其他地域文化一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986年四川廣漢發(fā)掘出三星堆遺址,證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巴蜀文化就已逐步形成且具有相當?shù)?.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