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山賀蘭: 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紛爭的見證
中國的各個大山中,沒有一座像賀蘭山那樣幾乎一直處于承領戰(zhàn)爭的狀態(tài)中。
當中原地區(qū)進入信史時期后,賀蘭山一帶仍然是游牧民族的天堂,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族群,在水草豐茂的賀蘭山地區(qū),過著屬于他們的生活。公元前272年,秦軍徹底擊潰了雄霸寧夏大地甚至西北大片土地的義渠戎后,一些戰(zhàn)敗的部落紛紛北逃,史學家蒙文通在他的《周秦少數(shù)民族研究》一書中認為這些人北上“以后為匈奴,居河套南北”。其中的一些人就逃到了賀蘭山,從此,賀蘭山就進入了一個由匈奴人占據(jù)的時期,這里一度成為匈奴與秦抗衡的基地!
公元前127年,漢朝著名戰(zhàn)將衛(wèi)青、李息率軍北上抗擊匈奴,第一次將中原漢族政權的軍事力量延伸到賀蘭山地區(qū)。21年后,漢武帝分全國為13刺史部,下轄郡縣,其中在賀蘭山東麓設立了屬于北地郡管轄的廉縣(今寧夏平羅縣暖泉農(nóng)場一帶),這是漢族政權在賀蘭山地區(qū)設立的第一個縣級行政建制,也標志著賀蘭山開始走進漢朝政權的統(tǒng)治范圍。唐朝時,統(tǒng)治賀蘭山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先后是突厥、吐蕃和回紇。公元646年,唐太宗下令軍隊出擊突厥頡利可汗下屬的鐵勒人薛延陀,占據(jù)河西走廊一帶的回紇人乘機和唐朝軍隊聯(lián)合進攻薛延陀,聯(lián)軍進駐到賀蘭山一帶,這是繼漢朝后,中原政權的武裝力量700多年后再次進入到賀蘭山。
11世紀初到13世紀前半葉的200多年的時間里,發(fā)生在賀蘭山的戰(zhàn)役基本在黨項人和契丹之間進行。西夏時期,賀蘭山就是西夏王朝的一個大兵庫。由黨項人建立的西夏其實并不叫“西夏國”, 首領元昊建國以后,他們對外稱為大夏國,對內(nèi)叫“大白高國”!按蟆笔菤v代王朝自尊的專稱,借以表示國家政權之神圣和至高無上之尊貴;“白高”,是因為黨項族最早居住在黃河上游,黃河上游處水色并不黃,自古就有“白河”之稱,黨項人自古也有尚白的傳統(tǒng),為了表示他們對這個地區(qū)的留戀和崇拜,因此用國名來傳頌。“大白高國”的意思,就是祖先居住在白河上游地區(qū)的民族建立的國家。在大白高國建立前兩年的公元1036年,黨項人就擁有50多萬兵力,駐守在賀蘭山一帶的有5萬人,將全國十分之一的兵力布置在這里,足見賀蘭山的重要。
西夏后期,賀蘭山成了大白高國抵御來自北方蒙古族鐵騎的一個屏障,一支支隱藏在賀蘭山深處的西夏騎兵,成了保衛(wèi)帝國首都的精銳力量。公元1205年3月,成吉思汗第一次帶領蒙古軍隊進攻西夏,攻破了西夏在賀蘭山西邊的軍事防線,后來,成吉思汗先后5次發(fā)動對西夏的戰(zhàn)爭,其中有4次將攻略目標指向賀蘭山,直接攻打駐防賀蘭山的西夏軍隊,賀蘭山成了蒙古、黨項兩個民族多次交鋒的見證。1227年8月,蒙古軍隊徹底攻占了中興府,從此,賀蘭山進入了蒙古族的統(tǒng)治范圍。
明朝建立后,國土邊防線大大收縮,寧夏是明廷的九邊重鎮(zhèn),賀蘭山成了明朝政府在西北地區(qū)和蒙古殘余勢力中的瓦剌、韃靼之間的界山。整個明朝,也是瓦剌、韃靼常常突破賀蘭山和明朝軍隊征戰(zhàn)的時期,尤其是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zhèn)親自帶兵征討瓦剌,卻被瓦剌人俘虜。1455年,瓦剌首領在賀蘭山北邊的屬地被部下殺死,通過賀蘭山騷擾明朝長達87年的瓦剌部落軍事實力開始衰退;另一支來自賀蘭山西側、北側的韃靼開始了在賀蘭山地區(qū)和明朝的較量。
清朝時,蒙古額魯特、和碩特等部開始在賀蘭山西邊屯牧,也結束了這里長期的軍事局面,直到解放。隨著清朝疆域面積的擴大,賀蘭山東邊也不再有大的戰(zhàn)事,一個相對寧靜的賀蘭山出現(xiàn)在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
寧靜的林蔭道上,偶遇溫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風采飛揚的青春,恍若與世隔絕... |
酒店是很多電影的重要場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發(fā)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為兇殺懸疑電影的重要證據(jù)場所... |
|||
墨爾本,是個奇妙的地方:一邊依偎著蔚藍的大海,一邊枕靠著滄桑的巖石;懸崖峭壁之間可以開辟出世界上最美麗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認為是一份即輕松又令人羨慕的職業(yè)。其實空姐的工作卻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時,也必須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