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 國內(nèi) >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 正文
男兒三藝
男兒三藝多在每年的那達慕大會期間舉行,包括摔跤、賽馬和射箭三項。
摔跤是男子“三藝”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成吉思汗被選為蒙古大汗后,遂把摔跤定為考核將士的重要科目,民間也將摔跤列為節(jié)日的第一項比賽。摔跤采用一次淘汰制,摔跤者腳登高筒馬靴,穿寬大的綢緞摔跤褲,上身穿“昭得格”(一種皮革制的坎肩),有其獨特的風格及民族色彩。在贊歌聲中仿古代騎士跨著大步繞場一周,然后跳躍上場,凡獲勝的摔跤手皆可獲得獎品,如一只綿羊、幾塊磚茶,甚至獎一匹金鞍馬。
賽馬也是節(jié)日中的精彩內(nèi)容,最吸引游人關(guān)注。賽馬有小孩子參加,騎手們一字排開,人人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十分英俊。人們通過賽馬比賽,以炫耀自己的駿馬良驥,展示出眾的騎技。賽馬分賽跑馬和賽走馬,賽跑馬可多達數(shù)百人,先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贊譽的健兒,能獲獎品。成年人只能參加馬術(shù)高超的走馬賽,要求馬步穩(wěn)、走勢好、速度快。
射箭是集古代蒙古族軍事作戰(zhàn)、獵捕野獸的一項娛樂比賽。射箭分靜射和騎射兩種形式,靜射所使用的弓箭式樣、重量、長度、拉力都不限,距離亦不等;騎射要求跑馬射箭,技藝高超的騎手可百發(fā)百中,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
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形似烽火臺。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jīng)文旗,掛有各色綢布條。包內(nèi)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一般的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并列構(gòu)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周圍的要大些。敖包修建以后,附近的居民每年都會到這里祭拜,祈禱人畜興旺。祭敖包是蒙古族最為隆重熱烈而又普遍的祭祀活動,2006年5月20日,這一民俗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歷史淵源:蒙古族的傳統(tǒng)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的表現(xiàn)之一。早先蒙古族以為天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特別加以崇拜。由于天地神沒有偶像,人們就堆敖包以象征,通過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間風調(diào)雨順,牛羊興旺,國泰民安。還有一種說法:據(jù)說,在古時候茫茫草原遼闊無邊,方向道路難以辨認,邊界容易模糊,于是人們就壘石成堆,當作標志。敖包就這樣出現(xiàn)了,后來又逐漸被視為各種神靈的居所而加以祭祀和供奉。過去內(nèi)蒙古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也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敖包,在蒙古牧人看來是神圣之所在。古時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路經(jīng)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上幾塊石頭或幾捧土,然后再跨馬上路。到了清朝,有了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舉行一次祭敖包會的習俗。
祭祀活動:由于各地區(qū)牧民的風俗習慣不同,祭敖包的時間和形式也不完全相同。祭祀時間一般是在農(nóng)歷五月下旬六月上旬,也有在七、八月份的,但都是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季節(jié)。有一個地區(qū)獨祭,也有幾個地區(qū)聯(lián)合祭祀的。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風俗歷史遺存較為完整的地區(qū)。
祭祀時場面隆重熱烈,方圓上百里內(nèi)的牧民們都會攜帶著哈達、羊肉、奶酒等祭品,坐勒勒車、騎馬、或乘汽車、拖拉機趕來敖包處。祭祀時先獻上哈達和祭品,有的地方還要請喇嘛誦經(jīng)祈禱。之后眾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并懸掛新的經(jīng)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后參加祭祀儀式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zhuǎn)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兩旺,并將帶來的牛奶、酒、奶油、點心、糖塊等祭品撒向敖包。
祭典儀式結(jié)束后,舉行傳統(tǒng)的賽馬、射箭、投布魯、摔跤、唱歌、跳舞等文體活動。有的青年男女則偷偷從人群中溜出,登山游玩,傾訴衷腸,談情說愛,相約再見的時日。這就是“敖包相會”了。
馬頭琴
是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因琴桿上端飾有一個馬頭,因而得名。馬頭琴構(gòu)造簡單,包括一個細長的琴體和琴弓兩部分。既可用于獨奏,又可用于重奏、協(xié)奏中,音質(zhì)渾厚,遼闊悠揚,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極強。
馬頭琴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個叫蘇和的小牧童,他精心照料一匹迷路的小白馬。在一年的那達慕大會上,蘇和與他的小白馬一舉拔得頭籌,誰知,蠻橫的王爺卻要強行霸占這匹四蹄生風的馬駒,小白馬甩下王爺,一意要回到小主人那里,狠心的王爺派人射死了小白馬。蘇和悲痛不已,就用白馬的骨頭作了一支琴,并在琴柱頂端依小白馬的樣子刻了一個馬頭,并從此和馬頭琴形影相伴。
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語音譯,意思是“娛樂”或“游戲”。那達慕大會是居住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各地的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shù)民族人民的盛大集會,每年大致在農(nóng)歷七、八月份這一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的季節(jié)舉行。大會上有歌舞娛樂、摔跤、射箭、賽馬等比賽項目,其中競技占較大比重。在古代和近代的那達慕盛會上,都要舉行被稱為男子“三藝”的摔跤、賽馬和射箭比賽;當代那達慕還增加了女子、少年摔跤和馬球、馬術(shù)等比賽,同時還舉行物資交流活動。
那達慕的歷史淵源
那達慕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圣,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3世紀初,蒙古族由首領(lǐng)們舉行規(guī)模較大的那達慕。 歷史上,那達慕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公元1225年銘刻的《成吉思汗石文》,其中提到: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剌子模,為慶祝勝利,在布哈蘇齊海地方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那達慕大會,會上舉行了射箭比賽。另外,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幾處提到過射箭比賽。在蒙古族文學巨著《格斯爾傳》及其他民間史詩,則對賽馬有所描寫。摔跤最為普遍,一般的那達慕大會多以摔跤比賽為主。
元、明兩代,射箭、賽馬和摔跤比賽結(jié)合一起,從此形成那達慕上“男兒三藝”比賽的固定形式。當時的“那達慕”祝頌詞中說:“得心應手的馬頭琴聲,悠揚動聽;潔白無暇的哈達,閃閃發(fā)光;傳統(tǒng)的三項‘那達慕’,接連不斷;蒙古族力士,整隊上場。”從上述記載以及其他民間故事史詩對那達慕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到了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規(guī)模、形式和內(nèi)容均有發(fā)展。當時的蒙古族王公以蘇木(相當一個區(qū))、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那達慕大會,并對比賽勝利者分等級給予獎賞和稱號。但當時由于王公貴族的操縱,那達慕會上經(jīng)常由王爺?shù)乃邮、賽馬手和射箭手獲得冠軍。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成立后,那達慕真正成為廣大牧民自己的盛會。每到7、8月間,從呼倫貝爾到科爾沁,從錫林郭勒到烏蘭察布,廣袤的內(nèi)蒙古草原都要舉辦一年一度的那達慕盛會。大會期間,各地農(nóng)牧民騎著馬,趕著車,帶著皮毛、藥材等農(nóng)牧產(chǎn)品。成群結(jié)隊的匯集于大會的廣場。并在會場周圍的綠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這是融文體、經(jīng)貿(mào)、旅游于一體的草原盛會,盡顯了草原人民的風采和內(nèi)蒙古的風貌。
那達慕的規(guī)模
按蒙古族的傳統(tǒng)習慣,那達慕大會歷來有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那達慕大會:參加摔跤賽的五百一十二人,馬三百匹左右,會期七至十天;中型:摔跤手二百五十六名,馬一百至一百五十匹,會期五至七天;小型:摔跤手一百二十八名或六十四名,馬三十至五十匹左右,會期三至五天。
寧靜的林蔭道上,偶遇溫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風采飛揚的青春,恍若與世隔絕... |
酒店是很多電影的重要場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發(fā)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為兇殺懸疑電影的重要證據(jù)場所... |
|||
墨爾本,是個奇妙的地方:一邊依偎著蔚藍的大海,一邊枕靠著滄桑的巖石;懸崖峭壁之間可以開辟出世界上最美麗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認為是一份即輕松又令人羨慕的職業(yè)。其實空姐的工作卻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時,也必須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