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
三峽地區(qū)第一家皮影館
一、 何為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在三峽土家族地區(qū)有的叫“土影戲”。就是用燈光照射獸皮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
二、皮影戲的起源:
皮影由剪紙衍生而來,它起源于初唐,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剪紙貼于蚊帳上做裝飾品,在燈光的映襯下顯現(xiàn)出朦朧的投影,借題發(fā)揮產(chǎn)生了最初的皮影。后經(jīng)逐漸演變,到宋初傳入三峽宜昌地區(qū),并流傳至今。
三、皮影戲的特性:
皮影戲以獸皮刻出人物道具,投影于燈前帷幕上,配以言樂對話,簡便易,表現(xiàn)手法夸張浪漫,富于裝飾性,并按虛實需要,突出重點的原則,皮影敷色主要用紅、綠、青三色,再加上獸皮本身的黃色和鏤空的白色,色彩艷麗,光彩奪目。特別是天像,忠、奸、善、惡和喜、怒哀、樂等臉譜及表情讓人一目了然。它是三峽地區(qū)民間喜慶娛樂的一種重要表演。
四、皮影戲的劇目:
三峽地區(qū)的皮影戲劇本多從南劇移植,唱腔與地方戲曲相互影響,其說唱詞有比較固定的本子,俗稱“杠子”(故事梗概),演出時曲藝人臨場發(fā)揮。內(nèi)容多為前朝后漢歷代古人的活動及神話故事和脂粉風流之類,從盤古開天辟地唱到乾隆下江南,以唐朝薛家將和北宋楊家將等劇目最受歡迎。常演的劇目有《薛剛反唐》、《寶蓮燈》、《走洪關》、《二虎山》、《紫陽山》、《九華山》、《四狀元》等。
五、 皮影戲的表演:
皮影表演一般只需要六至五人,在一塊長2米、寬1米左右的白色紗暮之后由1至2人操作皮影,且由1人主持說唱劇本,其他人伴唱。另外視劇情設專人擊打鼓、鑼、鈸和京胡、嗩吶伴奏并伴唱。皮影戲唱腔抑揚頓挫、清晰悅耳,皮影動作與唱詞協(xié)調(diào),變化莫測、活靈活現(xiàn)。
六、 皮影戲的制作:
皮影是用各種刻刀和剪刀在經(jīng)過加工后的透明牛皮上剪刻所需人物、道具而形成的。因車溪自古有對牛崇尚的文化傳統(tǒng),故皮影均用驢皮剪刻。皮影的主要特點是人物的頭、身、四肢均為單獨制作,然后用線把各個部位連成一個完整的人物并能活動的整體。皮影的造型因服裝不同而各具風貌,人物形態(tài)及神態(tài)也因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而各異,且各具鮮明的特征。皮影制品一般雕刻精美,走刀流暢,色彩鮮艷,形象生動,充分顯示出皮影藝人在人物刻畫方面的高超技藝。
一臺皮影演出,必須擁有一整套的皮影戲箱,其中包括人物的頭部、冠冕、服裝、胡須、道具以及結合劇情必須的布景、陳設等等,以單件計算,總數(shù)達數(shù)千件,而完成時間一般要長達1至2年之久。一般由1人負責起稿和拓畫并主刀雕刻,再由數(shù)人輔助完成,如制皮、熨燙、壓干、上色、冷油等。
關于皮影的傳統(tǒng)雕刻技法和過程,藝人們歸納并順口溜說:“先刻頭帽后刻臉,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裝發(fā)須一身合,最后整裝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個制作就算完”。
七、 皮影的價值:
皮影是一種利用燈光、背影幕布和皮影演唱故事的一種民間藝術,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它歷史悠久,流傳很廣,并遠播海外,成為世界性的藝術,被譽為影視藝術之祖,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一絕”。皮影,不僅具有使用價值和欣賞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寧靜的林蔭道上,偶遇溫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風采飛揚的青春,恍若與世隔絕... |
酒店是很多電影的重要場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發(fā)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為兇殺懸疑電影的重要證據(jù)場所... |
|||
墨爾本,是個奇妙的地方:一邊依偎著蔚藍的大海,一邊枕靠著滄桑的巖石;懸崖峭壁之間可以開辟出世界上最美麗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認為是一份即輕松又令人羨慕的職業(yè)。其實空姐的工作卻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時,也必須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