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樓
西安鐘鼓樓位于陜西西安市中心,鐘樓與鼓樓東西對峙。西安鐘樓是古城西安的標志建筑,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攢尖木結構建筑,面積1377平方米。建筑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寬35.5米,用青磚、白灰砌筑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寬6米的券形門洞,與四條大街相互慣穿。鐘樓從地面至金頂通高36米,基座上面有四面空透的圓柱回廊,樓分兩層,重檐三層,屋頂覆以綠琉璃瓦,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間,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復,表現(xiàn)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樓頂端琉璃蓮花寶座上置有6米高的圓形鎏金寶頂,更顯莊嚴和富麗堂皇。
西安鼓樓東與鐘樓相望,是全國最大的鼓樓,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清康熙38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兩次重修。樓上原有一面巨鼓,每日擊鼓報時,所以稱作“鼓樓”。它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1996年西安市重制鼓樓大鼓,它高1.8米,系用整張優(yōu)質牛皮蒙制而成,這面鼓聲音宏亮、渾厚,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為美麗的鐘鼓樓廣場,是人們休閑娛樂的絕好去處。
天一閣外景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中,是中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由范欽主持建造,他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后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卷,可為驚嘆!乾隆三十七年下詔開始修撰《四庫全書》,范欽的八世孫范懋柱進獻所藏之書638種,于是乾隆敕命測繪天一閣的房屋、書櫥的款式,興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庫全書》,明清以來,文人學者都為能登此樓閱覽而自豪。
天一閣面積約2.6萬平方米,分為幾個等同區(qū)域,以寶書樓為中心的藏書文化區(qū)有東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經(jīng)閣、明州碑林、千晉齋和新建藏書庫。以東園為中心的園林休閑區(qū)有明池、碑林、百鵝亭、凝暉堂等景點。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為中心的陳列展覽區(qū),包括芙蓉洲、聞氏宗祠和新建的書畫館。書畫館在秦祠西側,粉墻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棟,與金碧輝煌的秦祠相映照。清代思想家,歷史學家黃宗羲曾獲準在天一閣翻閱了全部藏書,把其中流通未廣者編為書目,另撰《天一閣藏書記》留世。
千百年來,民族文化之精髓浸潤著名樓、光耀了名樓。欣逢盛世,從長江到黃河,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yè)委員會始終在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加強名樓保護,增進文化交流,探討名樓文化、保護之道,經(jīng)營之道、發(fā)展之道、擴大名樓效應,促進事業(yè)發(fā)展。
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鑄造了不朽的歷史文化名樓。爭雄競秀的千古名樓,承載了民族文化的厚重,折射出華夏文明的輝煌。瓊樓玉宇輝映著偉大的人文精神,飛檐翹角揭示著歷代仁人志士的廣博胸襟、高尚情操。同名樓相依相伴的雄文絕唱,以黃鐘大呂鏘鏘于耳,與時俱進的名樓文化似江濤海潮,奔涌不息。
春意漸濃,日遲風拂,正值老年人游園賞花、暢游寶島、追今撫昔紅色游好時節(jié)... |
推開門窗,跟著花花草草來個零距離接觸,讓我們一起賞花踏青去,跟著花花草草浪漫逃亡... |
|||
2009年4月11日-4月20日,中國國內(nèi)旅游交易會將在大連舉行... |
恍如與世隔離凈土上,每一片樹葉化身一個精靈,原始你的感官,開始找尋屬于自己的烏托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