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神的朝拜
日期:5月3日
天氣:晴轉多云
行程:五臺山,殊像寺--菩薩頂--顯通寺--塔院寺--五爺廟(萬佛閣),住宿五臺山
諸神的朝拜
5月的五臺山退去灰黃,換上淡淡的綠裝。五臺山可以說是山西植被最多的地方了,隨著寶馬X5車隊的不斷爬升,樹木也明顯增多。這里的植被幾乎都是飛機多次播種而成,因為山石地質和干旱少雨的天氣,山上的植被生長非常艱難,而且分布不均。但是,那一片片綠色的屏障儼然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早上的五臺山格外溫暖,透過窗簾,一幅生機盎然的水彩畫映入眼簾——淡藍色的天空,淡黃的的山巒,紅色的廟宇,灰色的白樺樹林,還有枝頭繁茂的綠芽。
簇擁著陽光,我們開始了諸神的朝拜。
從山腳下的殊像寺眺望五臺山的核心寺廟建筑群——菩薩頂,不禁讓人想起當年康熙皇帝5次造訪五臺、乾隆皇帝6次拜山的壯觀景象。遠遠望去,這片建筑位居山端,紅墻碧瓦,鑾宇起伏,好不壯觀。來到菩薩頂,更感覺到“皇廟”的非凡氣宇。這里的空間無法比擬北京雍和宮的大氣恢宏,也沒有日本金閣寺的精巧清高,然而,千百年來,歷代皇室、政要、五湖四海香客們對他的敬仰之情,中國頂級佛學院的權威地位,至今香煙繚繞、人頭涌動的繁盛景象,足以讓他在中國人心目中的位置不可動搖。正如這副對聯(lián)所說:
五百里道場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臺,月掛西峰,花發(fā)南山,雪霽北巔。
兩千年香火斷斷續(xù)續(xù),又是晨鐘悠揚,晚磬清澈,香煙繚繞,勝幡翩躚。
走下菩薩頂,便是五臺山的首剎、全國最早的寺廟之一——顯通寺了。穿過大殿,一座龐大的白色建筑擋住了我的視線。方正而有序,難道五臺山上還有教堂不成?從外觀看它分為上下兩層,但進入后才發(fā)現(xiàn)里面是一個越層格局,三個大殿相互連通。中間的大殿供奉一尊大佛;右側還有一座明代木塔,做工極為精致。原來,這是史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當年妙峰祖師豐明神宗之命建造的無量殿,這種獨特的構造是明代遺留的轉券結構的建筑杰作呢。
繼續(xù)下行,一座頗似北京北海白塔的建筑佇立眼前,我們沿路來到一座寺廟門前。這是五臺山的另一座著名寺廟——塔院寺。
相傳,印度阿育王創(chuàng)造八萬四千座舍利塔,中國有19座,這座白塔便是其中之一。當然這只是個傳說,據(jù)史料記載,唐長安二年建造了一座二層八角舍利塔,元大德五年(公元1031年),一位尼泊爾工匠建在了大白塔,將唐代的古塔藏在塔腹中,便形成了現(xiàn)在的大白塔雛形。歷史早已被時間帶走,今天的我們,又在敘寫歷史。圍繞白塔的下面,是一圈藏傳佛教的轉經筒,我們加入了轉經的隊伍。用手波動每一個經筒,祈求明天能夠幸福平安。
遠觀擎天柱,近看白尺蓮
行程:懸空寺----應縣木塔,住宿大同
日期:5月4日
天氣:晴轉多云
遠觀擎天柱,近看白尺蓮
告別五臺山寺廟群,我們繼續(xù)“臺外有臺”之行。從賓館出發(fā),寶馬X5車隊沿著山路繼續(xù)爬升。此時的山路依然崎嶇險峻,急彎很多。起伏的山巒,斷斷續(xù)續(xù)地綠色形成了綿延的屏障,偶爾能夠看到山溝里的積雪。早晨的空氣清新了許多,我們乘坐的寶馬X5將空調從內循環(huán)變?yōu)榱送庋h(huán)。
半小時后,我們的車隊行使到了海拔2500米高處,石碑上的文字告訴我們,這里已經是行經的最高點了。土坡上藏傳佛教的經幡被大風吹得像一張張滿弓。陽光在車隊里形成刺眼的反光。眼前是一個石頭排坊,寫著“清涼圣境”四個大字。好個清涼圣境阿!我們穿上所有保暖的衣服,跑到車前,拉起條幅,將山川踩在腳下,用鏡頭凝固風沙,在此合影留念。
下山后車隊進入108國道,這條道路是山西運煤卡車的必經之路,前行的道路破壞嚴重。幸好是寶馬X5,坐轎子的感覺還算舒適。
經過一路的盤旋、急彎、顛簸和超車,從五臺山進入渾源縣恒山山5。山勢越來越險峻,山巖仿佛是斜插在大地上的利劍,地殼運動時的橫切面交錯積壓著明晃晃矗立在我們面前。此時,我們見到了期待已久的懸空寺。
也是如此的地質結構成就了懸空寺——掩藏在傾斜出來的山巖之間,干燥的環(huán)境,遮風閉日,才讓這座北魏時期的木制建筑,1500年后依然堅固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攀登懸空寺更是另一番滋味。狹窄的木制走廊只限一人通過,每上一層,幾乎都是手腳并用,仿佛鉆過一個布滿臺階的洞穴。當來到最高的第三層樓閣時,向下望去,才發(fā)現(xiàn)腳下的支撐點僅有幾根大腿粗細、七八米長、插在山巖上的木頭。因為年代久遠,木頭已經開裂,頓時心跳加速,小腿發(fā)軟。我已經記不清是如何通過這個最高層的走廊的了,及膝高的破舊木制走廊,腳下綻裂的木頭支柱,早已經挫敗了我的信心。可嘆古人的勇氣與智慧,鍛造了這樣一座讓后世稱道的建筑奇觀。
懸空寺距應縣木塔約50公里,我們的心情也從空中落到了地上。1933年梁思成用一元錢托朋友拍了一張木塔的照片,此后,他便義無反顧地來到應縣,確定了這座遼代古塔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塔。
面對這座已經微微傾斜的古塔,我想起了北京的景山。同樣有風吹塔玲的叮當作響,同樣有燕子盤旋,但是他們的命運卻如此的不通。據(jù)說,這座古塔的全木結構堪稱極致,防火(防雷)載荷達到184倍,五層木構僅斗拱就超過70多種。然而,至今也沒有找到一種維修它的辦法,人們只能看著它一層層地關閉,一點點地傾斜。“遠觀擎天柱,近看白尺蓮”也只能化作一句優(yōu)美的詩句了。
日期:5月5日
天氣:多云
行程:大同云岡石窟---北京
遠去的飛天夢
最后一天的行程是大同的云岡石窟,此時此刻,我對山西的感情也越發(fā)的深厚了。
丁香花繁茂地開放著,映襯著幾百米長的砂巖洞穴,讓干燥的大同氣候,多了幾分濕潤和柔軟。
一直認為,云岡石窟是純粹的佛教圣地,今天需要對自己的看法有些許的修正。每一個洞穴都塑有一尊大佛,幾乎每一座大佛都代表了一個皇帝。北魏時期胡人的裝束打扮、生活形態(tài)巧妙地展現(xiàn)在這些佛像之上,而這也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的統(tǒng)治者們政教過合一的統(tǒng)治特色;政治與佛學相互依賴,共同繁榮的社會特色。
石窟的雕刻堪稱一絕,而在這些繁復、精美的洞穴雕刻藝術當中,依然可以看到建筑之美。很多石窟仿照傳統(tǒng)的建筑工藝,形成了中心塔柱結構,確保石洞的堅固性。有些雖然已經被風化、水蝕得面目全非,但依然可以看出當初的建筑原理。
時間總是過得太快,還沒有記錄完那些美麗的萬千佛雕、我們已經和他們道別,返回北京了。
路況反饋:
大同到北京,京大高速、京張高速一路暢通,東花園天塹變通途,寶馬X5車隊三個多小時抵達北京。
行走手記:北京的5月,槐花飄香。在這段生機盎然的日子里,我有幸與寶馬X5的車隊一起,體驗了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
“臺外有臺,行•影山西”,這個響亮的黃色主題標語在車隊中格外醒目,這也讓我對山西有了一種神秘的沖動。從北京到山西,呼嘯馳騁的寶馬X5車隊,唐、遼、金、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特色分成的古代建筑,“火辣”的山西陳醋,繁盛的佛教文化……古老的藝術與現(xiàn)代文化交融并茂,幾千年時間歲月造就的人類文明在山西之旅中,仿佛瞬間凝固。(作者: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