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東威海文化簡介http://tour.sina.com.cn 2008年08月27日10:26 新浪旅游
漁民文化 威海海岸線近1000公里,臨近黃海、渤海、東海三大漁場,海洋資源得天獨厚,是我國第一漁業(yè)城市。 居住在沿海一帶的漁民,世世代代以海為伴,面對既能帶來復音,又能引來災禍的浩瀚海洋,既敬又畏,形成了沿海漁民特有的文化習俗。 節(jié)日供神 古時漁民主要是按一定的節(jié)令供奉龍王、海神娘娘和財神三宮,除夕之夜或初一早晨,漁民還要到龍王廟或天后宮給海神娘娘廟燒香叩拜,到海邊擺供品,焚香紙,求神靈保佑漁船一年太平。 此外,威海漁民家家供財神,漁民每次出海都要燒香,保佑自己在海上能發(fā)財而歸。 新船點睛 威海漁民把漁船看成自己的伙伴,甚至是漁民賴以生存的依靠。因此,漁民對它愛護備至,并賦予它靈性。木制漁船每條船都要做一對凸出來像魚一樣的大眼睛,但新船造好后,只畫眼,不畫睛,也就是邊上是大大的黑眼圈,中間是白色的一個大圓。直到新船下水之前,船主才請人擇黃道吉日,敲鑼打鼓放鞭炮,親自為船點睛。 在漁民心中,點睛就標志著新生靈的誕生,眾人則喊著大吉大利的號子,將披紅掛綠的新船,一步步從岸上推下海去。 春日祭網(wǎng) 每年春暖花開之時,威海漁民會把整修了一個冬天的漁網(wǎng)抬到海邊,用谷草烤網(wǎng)驅除邪氣,稱“財財網(wǎng)”。然后放鞭炮、燒香紙,漁民抬著漁網(wǎng),喊著號子登上漁船,把網(wǎng)盤在倉里,預示每年都能“魚滿倉,財滿船”。
【發(fā)表評論 】
更多關于 山東 威海 的新聞
精彩旅游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