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遺址的四周,關于古城遺址的保護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之中。去年8月,一場泥石流突襲北川古城,但古城地震遺址卻安然無恙,就是全靠這一年多來建設的泥石流防治工程起了作用。而在老城維護工程的建筑工地,一位生于老北川的工人聽到前段時間網(wǎng)上傳聞的拆除遺址的消息,更是憤怒地對記者表示:“誰敢破壞遺址,就是對不起祖宗,老子要跟他拼命……”
記者在地震遺址上看到的最為感動的一幕,是那些在清明期間前來祭祀老北川的人們所抒寫的。清明期間,由于前來祭祀的人太多,從北川安昌鎮(zhèn)到老縣城長達20公里的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不僅車輛無法前行,就連人都必須在車輛夾縫間左右穿梭才能前進。但塞車根本擋不住祭親者的腳步。一位老伴、女兒都被地震埋在北川城的老人對記者說:“不管路有多遠,就是爬也要爬到北川……”;一位已經(jīng)走不動的老太太則是哭著對兒子下命令:“不管走多久,你們一定要走到老城,給你爸捎去紙錢,否則我一輩子都不再理你……”
有資料顯示,每年都有幾萬民眾涌向這里祭奠親人,最多的時候達十多萬人,“清明這天,往往天空剛剛亮,哭聲就已經(jīng)響徹天際!惫ぷ魅藛T告訴我們,政府曾經(jīng)出動專車免費送群眾去老城祭奠親人,但由于堵車,絕大部分車輛都空無一人。因為除了極個別的高齡老人外,絕大部分人都選擇下車步行前往北川。
重生的新北川 古城已逝
不過,生活在這里的羌人卻用事實證明,他們從來不怕磨難。甚至,正是那些劫難和劫難之后的遷移,才使得這個曾有1200萬人口的古群落的血脈跳動至今。
北川城,也就這樣隨著羌人的精神開始復蘇和涅槃。
涅槃的北川新城,位于安昌河畔——安昌河是涪江支流,發(fā)源于岷山主峰雪寶頂,它灌溉了北川近千年的文明,現(xiàn)在又接納了這些失去家園的羌人。資料顯示:位于安昌河兩岸連片成排的安居房,也已全部竣工。據(jù)了解,北川新縣城總體預算為153.7億元,其中首期總投資95.5億元,包括市政基礎設施、保障性住房、公益性服務設施等六大類218個項目。
在整座新城中,讓人最不能遺忘的無疑是那屬于羌民族的羊圖騰:這是北川羌民古老的習俗,他們一直供奉著“羊身人面”的神,因為傳說中,歷史上的羌族在向岷江上游遷徙的途中,羌族巫師勞累過度,昏昏入睡,經(jīng)書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后來羊托夢給羌人說:“我死后,可將皮做成鼓,敲三下,經(jīng)書就會道出來”。自此,羊便成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傳承者。
從禹王橋走進北川新縣城,北川羌族的特色步行街、新北川大道、西羌南街、西羌北街、溫泉大道紛紛映入眼簾……盡管一條條寬敞的城際公路穿梭其中,但人們依舊可以隨處見到羊圖騰以及碉樓等北川的傳統(tǒng)文化標志。據(jù)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院的專家介紹,北川新城建立的兩個重點,除了要避開地震斷裂帶外,另外一個就是尊重羌族人民的生活習慣,如在新縣城新建成的所有樓房,不管建在什么位置,都將懸掛“羊圖騰”標志,而住房小區(qū)的規(guī)劃在人性化的同時,也要注重民族特色,房屋的外觀造型、裝飾都大量運用羌族元素。為了尊重老縣城少數(shù)回族居民的生活習俗,有的小區(qū)還專門修建了清真寺。
在新城的建設中,讓人欣慰的好消息不斷傳來。如相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地震摧毀了北川城,但是大禹遺跡在北川很多地方都存在,并不單單局限在古城里面,如石紐山、禹穴溝等都屬于自然地質(zhì)景觀,在地震中并沒有受到太嚴重的破壞,那些神奇的祭祀儀式,屬于震不垮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所以也將被繼續(xù)流傳下去,如搜山求雨(若遇天旱,人們便舉行搜山儀式,祈求降雨)、跳盔甲(又名大葬舞。在為有功將士舉行葬禮時跳。以表現(xiàn)死者作戰(zhàn)時的威武氣概)等,可謂不幸中的萬幸。
北川文化旅游局相關領導也透露,預計投資1.3億元的北川民俗博物館也即將向公眾免費開放,地震后從原博物館中搶救出的文物120余件,以及地震后向民間征集的320余件都將進入新民俗博物館;還有那至少有兩千年歷史的樂器羌笛——北川羌笛自清末就已沒落,而在地震之后,會羌笛的人更少了,現(xiàn)在這門樂器的傳承保護也已被提上了議程……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