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的一天,猶太作家約瑟夫·羅斯(J·Roth)坐在維也納紳士街上的一家咖啡館里,這是他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一杯濃濃的咖啡和一份簡單的早餐就像給他施了定身術(shù),接下來的一整天,約瑟夫的身影絕對不會離開這里。侍者送來當天的報紙,還有許多店里代收的書信—這足以證明他光顧該店的時日已經(jīng)不短了。
而傳說弗洛伊德也是在咖啡館靜坐時猛然間領(lǐng)悟到了夢的意義。當時身為醫(yī)生的他經(jīng)常和一些圈外的朋友們討論文化、音樂、繪畫、神話、戲劇,然后把這些知識要素結(jié)合起來,促成精神分析學的發(fā)展。當然,對于弗洛伊德而言,咖啡館不僅僅只是一個靈感來源,更重要的,這里是他傳播觀點的理想舞臺。
在那個音樂、藝術(shù)、文學都百花齊放的輝煌年代,咖啡館就好像奧地利文化精神的縮影。作家法蘭茨·格里帕斯和音樂家舒伯特時常光臨梅西利和巴扎這樣的咖啡館;而莫扎特則是“Ice Vogel”咖啡館的老顧客。
當然,并不是每一個泡在咖啡館里的人都能在這里得到精神世界的滿足。如果你在ImperialCare坐上半天,或許會聽來這么一個段子:曾經(jīng)有一個德國年輕人夢想成為一名畫家,可他卻在美術(shù)學校的入學考試中落榜?诖湛盏乃蔀榱肆骼苏,開始了露宿街頭的生活。每當兜里有了一點錢,他就會來到ImperialCare讀書、畫畫,或是同其他人興致勃勃地討論。但他最終留下了幾幅繪畫作品之后,去往慕尼黑,遠離了維也納的咖啡館生活。這個年輕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這些咖啡館軼事帶來的憧憬想往抑或唏噓感慨,隨著時間的流逝越陳越香。盡管如今維也納咖啡館的黃金年代早已過去,人們在咖啡館里的話題更多時候也僅僅只是“咖啡”而沒有“文藝”,但咖啡館作為這個城市人文的象征,依舊深得人心。
無論大小,絕大多數(shù)維也納的咖啡館,還保持著一種歐洲舊式做派:精致典雅,溫馨周到。穿著黑白制服,打著領(lǐng)結(jié)的侍者,能毫不遲疑地叫出?偷拿,記得他們偏好的位置與鐘情的口味。
誰是第一家不重要,找到最愛的就好
這樣的傳統(tǒng)從咖啡傳入維也納開始,已經(jīng)持續(xù)了300多年。而要想知道咖啡是如何傳入維也納的,套用《咖啡館的詩歌》──“去咖啡館吧”。許多情迷咖啡的維也納人都能將當年這段軼事說得繪聲繪色,他們說:“這是敵人的饋贈!
時間要追溯到1683年土耳其大軍進攻維也納城。一位名叫哥辛斯基(Kolschitzky)的波蘭商人作為奧地利方面的密探潛伏在土耳其軍隊中。在他所取得的情報的幫助下,再加上波蘭騎兵的救援,維也納解除了圍城之危。當土耳其大軍倉皇撤離之后,哥辛斯基在一片狼藉的營地里找到了一麻袋咖啡豆。
當時,咖啡在土耳其早已流行開來,哥辛斯基混跡土耳其軍中,時常被邀請品嘗這種香濃苦澀的黑色飲品,已然上癮,并深知這些深褐色小豆子的魅力所在。他向奧地利政府提出了開設(shè)咖啡館的請求,因為遣入敵營有功,特獲批準,于是維也納城中有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家咖啡館。
在咖啡館里講完這個故事的結(jié)果,必定會引起關(guān)于“第一家咖啡館”究竟在哪里的爭論。有人說,哥辛斯基所開設(shè)的這家咖啡館是土耳其風格的,叫做“咖啡櫥柜”,就坐落于今日維也納的辛格街gerstrasse)。但事實上這個問題隨著時光的流逝已然成為一樁懸案。維也納城中有不少咖啡館自詡為“第一”,“這都只是招攬游客的手段。”一位資深咖啡客說,“對于愛喝咖啡的人,只需要找到你最愛的那一家就好。”
喝咖啡,就像品人生
據(jù)說維也納的咖啡種類多達40余種,每一杯不同分類的咖啡,代表的是咖啡和鮮奶的比例,并擁有各不相同體驗的口感。如果沒有做好充分的功課,一定會看到眼花繚亂且無從下手。
對于初次到訪的客人,侍者一定會推薦最具維也納特色的咖啡:米朗琪(Melange)或者艾斯班拿inspanner)。所謂米朗琪,就是在熱水稀釋過的摩卡咖啡的基礎(chǔ)上,加入50%的牛奶和牛奶泡沫調(diào)制而成,最好再來上一塊涂有奶油的薩赫蛋糕;而艾斯班拿咖啡則是一種裝在有耳玻璃杯里,用奶油覆蓋的摩卡咖啡—名字的由來是因為以前的馬車夫們都能一手舉著咖啡杯,另一只手握著韁繩—它的最佳拍檔是加上蘋果泥的奧地利皇帝煎餅。如果想要別的選擇,其實也不是難事。一些老牌的咖啡館侍者會隨身攜帶深淺不一的,多達20余種不同咖啡色的色標,以便顧客隨意挑選,并且能保證做出來的咖啡在色澤上分毫不差。如果是口味特別的?,咖啡館還可以為他專門調(diào)制,加酒或者加可可,有求必應。
當17世紀末咖啡傳入奧地利時,維也納人還只會照葫蘆畫瓢地按照阿拉伯國家的方式,烹制出來的咖啡既黑又濃,并且不加一點糖。這讓喜好甜食的當?shù)厝私邮芷饋碛邢喈數(shù)碾y度。直到有一位聰明人試著將牛奶和蜂蜜加入其中,這才讓咖啡在奧地利風靡起來,并且各種配搭層出不窮。
除了品種,在有些店里,點咖啡時還要說明所需杯具的大小。維也納的咖啡館大致有三種杯具,比如一個常被人點的叫做“核桃褐色”(NuBbraun)的咖啡,就并不是指咖啡的品種,而是指用最小的“核桃杯”盛裝的咖啡。
一杯咖啡、一份甜點、一份讀物,是維也納咖啡客的標準肖像。正如奧地利作家托貝格的那句名言:“一個人,坐在咖啡館里喝咖啡!边@句看似普通到有些無味的句子,卻引起了熱愛維也納咖啡文化的人們強烈的共鳴,甚至被認為是這個城市的贊美詩—他們所迷戀的,正是這句話中流露出的物我兩忘的氣質(zhì)。
也正是因為這樣,在維也納的咖啡館里,基本上沒有咖啡外賣這回事。找個舒服的位子坐下來吧,細品咖啡,細品人生。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