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爾多瓦看“混血”民俗
近日的摩爾多瓦騷亂讓這個默默無聞的歐洲國家曝光率陡增。其實,摩爾多瓦傳統(tǒng)上以風光秀美著稱。《環(huán)球時報》記者曾幾次到訪該國,對當?shù)鬲毺氐摹盎煅泵袼子∠箢H深。
腌菜學羅馬尼亞,酒量像俄羅斯人
摩爾多瓦位于烏克蘭和羅馬尼亞之間,歷史上曾分屬羅馬尼亞和蘇聯(lián),因此許多民俗既有俄羅斯的風格,又有羅馬尼亞的影子。
就說飲食吧,摩爾多瓦人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就是酒不離口。不但自己酒量驚人,連首次招待我這個老外也是“以酒代茶”,很有些俄羅斯人豪飲的風范。不過他們喝的并非伏特加,而是羅馬尼亞人喜愛的葡萄酒。這也不奇怪,摩爾多瓦原本就是著名的葡萄酒之鄉(xiāng),產(chǎn)量和品質(zhì)都享有盛名。有人曾戲言,摩爾多瓦的葡萄酒比礦泉水還便宜。
和羅馬尼亞一樣,腌泡菜也是摩爾多瓦人的拿手好戲,不過他們更喜歡把泡菜做成罐頭存起來。當?shù)厝苏f,因為該國氣候比羅馬尼亞更冷,蔬菜又都是應季的,沒有中國那樣的大棚,過季就吃不到了。所以一到秋天,摩爾多瓦人就買回成堆的蔬菜、大大小小的玻璃瓶子和密封工具。等罐頭做好后就搬到地下室儲存起來。一個冬天隨吃隨取,照樣有滋有味。
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俄羅合璧”
記者在摩爾多瓦首都基希訥烏見過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故居,據(jù)說他在摩期間創(chuàng)作了上百首詩歌,著名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的開篇就是在此誕生的。難怪小伙貢特拉說:“普希金是我們和俄羅斯人共同的驕傲!庇浾哒J識的基希訥烏市民都頗具藝術細胞。該市的普希金音樂話劇院、契訶夫話劇院一到演出便座無虛席。新年詩歌朗誦會是羅馬尼亞人的傳統(tǒng),后傳入這里并保留至今。有趣的是,朗誦會上最風行的作品卻是普希金的詩歌。
初到摩爾多瓦,記者發(fā)現(xiàn)當?shù)厝艘荒曛幸^許多“勞動節(jié)”,其中既有羅馬尼亞傳統(tǒng)的收割節(jié)、牧人節(jié),也有斯拉夫人尊奉的豐收節(jié)、謝肉節(jié)等等。蘇聯(lián)時期,政府曾對民俗進行過改造。比如摩爾多瓦人過年喜歡“留門縫”,目的是讓厄運從門縫離開,讓好運從門縫進來。這種習俗就被當成落后做法而取締,不過摩爾多瓦獨立后又恢復了。而像求雨祭祀這樣的傳統(tǒng)則從此消失。談到這些流失的民族文化時,當?shù)厝硕嗌倭髀冻鲞z憾的神情。
雙重國籍和雙語現(xiàn)象很普遍
摩爾多瓦在地理上號稱“黑海十字路口”,當?shù)厝嗽揪褪橇_馬人和斯拉夫人的混血,現(xiàn)在該國還居住著羅馬尼亞、摩爾多瓦、俄羅斯、保加利亞、烏克蘭等多個民族。雙重國籍在摩爾多瓦十分普遍。許多人擁有俄羅斯、羅馬尼亞、土耳其或是以色列國籍。他們對此已經(jīng)習以為常。
摩爾多瓦人的國語叫摩文,實際上是用斯拉夫字母拼寫的羅馬尼亞文。不過記者認識的很多人都能說一口流利的俄語。有一次記者去劇院看演出,發(fā)現(xiàn)報幕員先是用摩文報幕,再用俄文重復了一遍。這種雙語現(xiàn)象還不止于此,許多商店招牌也是用兩種文字書寫,連報紙都有俄文和摩文兩個版本。有民調(diào)顯示,約30%的摩爾多瓦人認為俄語也應該算作其國語。為了這個“地位”問題,摩爾多瓦人之間沒少磨嘴皮子。
摩爾多瓦人的服裝式樣也有“俄羅合璧”的意味,女裝從寬肩襯衫與筒裙的搭配就能看出和羅馬尼亞相近,但男裝的羊皮坎肩、小羔羊皮筒帽卻頗有俄羅斯風韻。其實這種服飾在羅馬尼亞東北部也流行過,只是二戰(zhàn)后為了便于勞作,當時的政府提倡多穿西裝和工作服,這才改變了風氣。
春意漸濃,日遲風拂,正值老年人游園賞花、暢游寶島、追今撫昔紅色游好時節(jié)... |
推開門窗,跟著花花草草來個零距離接觸,讓我們一起賞花踏青去,跟著花花草草浪漫逃亡... |
|||
2009年4月11日-4月20日,中國國內(nèi)旅游交易會將在大連舉行... |
恍如與世隔離凈土上,每一片樹葉化身一個精靈,原始你的感官,開始找尋屬于自己的烏托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