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豫讓橋導游 | ![]() |
據傳,豫讓橋有兩處。其一:晉祠北一里有赤橋村,村以橋得名,赤橋又被稱為豫讓橋。其二:為邢臺的豫讓橋。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寫道:“……豫讓義,不為二心,作《刺客列傳》!
《刺客列傳》中記述的是名垂千古的五位刺客,他們的故事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被太史公和后世所頌揚的剛烈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實質,正是豫讓所說的“士為知己者死”。
豫讓的祖父畢陽,是晉國有名的俠客,或許家族的遺風正是豫讓俠義與忠貞精神的來源。
豫讓最初先后事奉過晉國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始終默默無聞,后來,他成為智瑤的家臣,得到智瑤的尊重和信任。智伯兵敗晉陽,死后還受到頭顱被漆成酒具的侮辱,逃入山中的豫讓發(fā)誓要為智瑤復仇:“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智瑤是我的知己,我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為智瑤復仇以作報答,這樣才能在黃泉之下無愧于智瑤!
看過豫讓的話,我們應該明白,豫讓如此堅決地要為智瑤復仇,不僅是盡臣子之忠,更是全知己之義,抱知遇之恩,就如同劉備與關羽、張飛之間,維系他們情義的首先是兄弟之情,其次才是君臣之道。與其說豫讓是為主公復仇,倒不說他是為知己、為朋友復仇。就像一本書上說過的:智瑤給了豫讓尊嚴,所以,豫讓要用生命捍衛(wèi)智瑤的尊嚴。
曾有人假設過這樣兩個命題:假如范氏、中行氏當初能象智瑤一樣對待豫讓,那么,歷史又將是如何一種寫法呢,豫讓還會象為智瑤復仇一樣為了范氏或中行氏而將劍鋒指向趙無恤和智瑤嗎;假如豫讓后來投奔的是趙無恤而非智瑤,豫讓也會同趙無恤成為知己嗎?
歷史無法排演,兩個假設的答案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知道,人生難得一知己,更何況是主公與臣子之間,這就使我們不得不產生這樣的疑問,驕橫貪婪的智瑤與俠肝義膽的豫讓是如何超越君臣禮義的羈絆而成為知己的,智瑤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
被指責為“貪而愎”的智瑤雖然最終身敗名裂,但他絕對是一個英雄,一個有著致命弱點和缺陷但又極具個人魅力的英雄。儀表堂堂、精于騎射、才藝雙全、能言善辯、堅毅果敢,再加上在伐齊戰(zhàn)爭與冊立新君等一系列事件中的表現,足以樹立起他近乎于完美的個人形象,必然也為他贏得一大批人的欣賞甚至是祟敬從而堅定地追隨在他的身后。
此時,我想起了另一個與智瑤極為相似的悲劇人物,他就是后唐莊宗李存勖,李存勖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他卻是一個孝子,一個叱咤風云的亂世英雄,一個曾令屬下崇拜得五體投地的少帥。李存勖與智瑤,結局都極為悲慘凄涼,但是,李存勖的身邊,始終有一個由人質而成為侍從的王全斌相隨,智瑤的身后,有一個千古流芳的知己為他舍命復仇,他們在九泉之下應該滿足。(有關李存勖與王全斌,將在《亂世英雄》一章中詳細介紹)
豫讓從此踏上了一條不歸之路,但是,與《刺客列傳》中的其它四位相比,他是唯一一位不存在政治目的的刺客,也就是說,他不象曹沫與專諸那樣能夠獲得絕好的機會,也不象聶政與荊軻那樣,有強大的政治勢力支持,為了斷這段個人恩怨,他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挑戰(zhàn)一個諸侯國最初的開創(chuàng)者,去完成與政治謀殺有著同樣難度的復仇。
豫讓更名換姓之后,混在奴仆之中,進宮修整茅廁,在這個趙無恤每天必到之地恭候著他的大駕。然而,就在趙無恤如廁之時,如同心靈感應般地感受到了一股逼人的殺氣,當即將修整茅廁的奴仆抓來訓問,從豫讓身上搜出了利刃。豫讓直言不諱是為智瑤復仇,趙無恤的屬下想殺掉豫讓,但卻被他制止:“智瑤死后,智氏已經滅族,沒有留下后人,他的家臣卻承擔起了復仇的責任,這是是一位義士,我今后避開他就是了!庇谑,趙無恤釋放了豫讓。
行跡暴露之后,行刺更加困難,豫讓剃光了自己的胡須和眉毛,漆身使自己身上長滿癩瘡,吞炭使自己的聲音變啞。當他毀容之后,回到晉陽行乞,連自己的妻子都認不出來。曾看了一本連環(huán)畫,說豫讓在晉陽的街道上迎面碰到了自己的妻子,本想笑笑一走了之,但身后卻傳來了妻子的哭聲,豫讓忍不住返回來詢問,妻子說:“我看到你的牙齒,想起了我的丈夫!庇谑,豫讓當夜用石塊敲掉了自己所有的牙齒。
但是,豫讓最終還是被他的一個朋友認了出來。在臺灣的一部連續(xù)劇中,這位已經投靠趙無恤的昔日同僚是通過豫讓的背影認出的他。他的朋友流著淚對他說:“憑借你的才能,如果去事奉趙無恤的話,他必定會非常重視你,等你取得他的信任之后,再尋找機會行刺,那樣不是很容易嗎,你何苦采用這種辦法來摧殘自己呢!痹プ屝α诵φf:“委身去事奉別人卻時刻準備刺殺他,這是不忠呀。我當然知道我這樣去行刺趙無恤很困難,但我卻不會有做一個二心臣子的羞愧!
智瑤雖然兵敗身死,但當初為引晉水沖灌晉陽而挖掘的水渠卻被保留下來用以灌溉,后人稱之為智伯渠,沿渠上溯,便是現在的晉祠。為方便兩岸通行,趙無恤在智伯渠上修建了一座石橋,因為水灌晉陽之故,反用五行相克,以火克水,取名赤橋。關于赤橋之名的由來,舊《山西通志》還有另一種說法,“初名豫讓橋,宋太祖鑿臥虎山,血流成河,更名”。
赤橋,這座原本極為普通的石橋,卻因為豫讓而揚名青史,無數后人曾來到這里憑吊懷古。
當年,豫讓就是在這座石橋下等待著趙無恤,等待著自己生命中最耀眼的光輝的迸放。期待中的巡視車隊終于來到了赤橋,但是,趙無恤的馬卻突然受驚,趙無恤的第一反應竟然就是:一定又是豫讓!
豫讓又一次被衛(wèi)士們擒獲,趙無恤質問說:“你不是曾經事奉過范氏和中行氏嗎,智瑤消滅了他們,你沒有替他們復仇,反而成為智瑤的家臣,為什么智瑤死后你要這么堅決地為他復仇呢?”
豫讓說:“我事奉范氏、中行氏時,他們把我當普通人看待,所以我就象普通人一樣報答他們,而智瑤卻把我當做國士看待,我當然要象國士那樣來報答他!
趙無恤長嘆一聲:“唉,豫讓呀,你這樣為智瑤竭忠盡義,已經是俠名遠播,而我也已經寬恕過你一次,也算仁至義盡,我不能再放你了,何去何從,請你自己選擇吧!
豫讓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埋沒臣子的忠義,而臣子為了忠義的美名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上一次你曾寬恕了我,普天之下沒有不稱頌你賢明的。今天我自當領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夠得到你的衣服并刺上幾劍,以實現我復仇的心愿,這樣我就死而無憾了。我并不敢奢望你能答應我的要求,但我還是冒昧地向你表明我的心愿!
趙無恤為豫讓的俠義所震撼,當即脫下外衣以成全豫讓的志節(jié)。豫讓拔出配劍,跳起來大喊著連刺數下,“我可以報答智瑤于九泉之下了!”說完之后,便自刎于赤橋之畔。
趙國的忠義之士聽到這個消息之后,無不滄然涕下。
豫讓,與荊軻一樣,是一個失敗的刺客,但是,這一失敗的過程卻成就了豫讓的人格,實現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條,使他雖敗尤榮。
歷代都對豫讓持同情態(tài)度,但是,明代方孝孺卻寫了一篇《豫讓論》,責備他未能在智瑤敗亡之前勸諫智瑤的不當,以至覆亡。方孝孺,這個中國歷史上骨頭最硬的儒生有資格去指責任何一個人,但《豫讓論》卻是一篇不折不扣的形而上學的謬文,它只能應證清代考據學家戴震的那句話:儒者以理殺人。
自宋代理學盛行以后,儒者往往高懸道德標準來苛求每一個人,以這樣來要求,任何人都可以被指責,結果形成了“三代以下無完人”的局面。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燕王朱棣的大軍攻入南京之后,身穿喪服的方孝孺才會在奉天殿哭得如此寂寞,最后才走會得如此凄涼悲慘,除了自家的十族無辜,滿朝文武又有幾人陪著他去管朱明王朝的家事呢,朱棣輕輕松松地就搶過了自家侄兒的天下。
方孝孺和豫讓,倒是有那么點相似之處,他們,都死于一種執(zhí)著,也都成就于這種執(zhí)著。為了這種執(zhí)著而犧牲自己的生命究竟值不值得呢?他們義無反顧的選擇正是他們的可貴之處,正是他們名傳千古的原因。
早就聽說過豫讓橋,后來又多次看到過有關豫讓橋的描述:歷史上的豫讓橋由砂石徹筑,橋上勾欄圍護,橋西有觀音廟,供奉著豫讓塑像,門外南側墻上,嵌著清同治六年里人劉午陽所書“古豫讓橋”石刻,旁刻清康熙年間知縣殷嶧所作的豫讓橋詩一首:“臥波虹影欲驚鷗,此地曾聞手戡仇。山雨往來時漲涸,岸花開落自春秋。智家鼎已三分裂,志士恩憑一劍酬。返照石欄如有字,二盡臣子莫經由。”而唐代的胡曾也寫過一首同名的古詩:“豫讓酬恩歲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橋上行人過,誰解當年國士心。”
邢臺縣翟村西南角,地勢下洼,泉水潺潺,在那蘆葦和垂柳的深處,有一座石板橋,名叫豫讓橋。據傳這里是戰(zhàn)國時期義士豫讓刺趙襄子的地方。
豫讓是晉國人,晉國大臣智伯非常尊寵他,稱他為國士。智伯伐趙襄子沒有成功,被趙襄子戰(zhàn)敗身亡。豫讓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我一定要為智伯報仇。他就改名換姓,躲在趙襄子分封的邢邑(即今邢臺市)以待時機。
一次他攜帶匕首,藏在襄子的茅廁中,意欲行刺,被趙襄子發(fā)現了。襄子念他忠于故主,是忠義之士,就把他釋放了。豫讓決心再次行刺,就遍體涂漆,引起滿身瘡癤,口中吞炭,破壞了自己的嗓音,滅須去眉,改變了自己的容貌,只身潛潛在邢邑之北的蘆蕩中。有一天,襄子騎馬到這里巡游,豫讓便藏在板橋下。馬到橋頭,驀地驚叫起來,襄子驚呼:必是豫讓行刺!手下衛(wèi)士搜索橋下,果然是他。襄子說:過去你也曾投奔過范氏,后來又投奔智伯,為何單單忠于智伯,給他賣命?豫讓說: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他們以平常人待我,我所以用平常人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至于智伯,他以國士待我,我所以用國士的壯舉回報他。襄子嘆息了一聲,流著淚說:念你是忠義之士,第一次殺我,我不忌恨,把你放了。這次你又來殺我,我怎好再放你呢?豫讓知道趙襄子是一位寬宏大量的賢明君主,便對襄子說:我聽說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過去你寬赦我,天下沒有不稱贊的。今天我罪當處死,只請求把你的衣服用劍砍幾下,以滿足我為智伯報仇的愿望,我便死而無憾了。襄子即脫下衣傳給豫讓,豫讓奮起舉劍,跳起來連砍幾下,大呼一聲:我可以到九泉之下向智伯回報!說完就伏劍自殺了。
豫讓大義凜然,以死報主的故事,世世代代流傳,成為趙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缎吓_縣志》詳細記裁了豫讓的事跡。豫讓橋也就成為邢臺的名勝而聞名四方。萬歷十八年,邢臺縣知事朱誥修建了豫讓祠,把豫讓作為鄉(xiāng)賢,四時祭祀,文人墨客經常吟誦豫讓的故事。清代詩人陳維崧路經邢州時寫了一首《南鄉(xiāng)子》道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風卷怒濤。并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櫟林中醉射雕。殘酒憶荊高,燕趙悲歌事未消。憶昨車聲寒易水,今朝,慷慨還過豫讓橋墩。 可惜的是,豫讓橋在抗日戰(zhàn)爭其間被破壞,橋邊記載豫讓事跡的石碑,也在重修京廣公路時做了橋洞基石。
碑林公園 |
![]() |
山西博物院 |
![]() |
常家莊園 |
![]() |
天龍山石窟 |
![]() |
雙塔寺 |
![]() |
城市人工森林公園 |
![]() |
崇善寺 |
![]() |
純陽宮 |
![]() |
大佛寺 |
![]() |
中國煤炭博物館 |
![]() |
濱河公園 |
![]() |
崛圍山風景區(qū) |
![]() |
榆次老城 |
![]() |
黛螺頂 |
![]() |
普濟寺 |
![]() |
多福寺 |
![]() |
兒童公園 |
![]() |
汾河景區(qū) |
![]() |
奉圣祠 |
![]() |
光化寺 |
![]() |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