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無梁殿導游 | ![]() |
無梁殿后是陣亡將士第一公墓,此墓連同位于東西各300 米處的第二、第三公墓共埋葬北伐與抗日陣亡將士1029名,弧形墓墻后是松風閣,建于幾十級臺階之上,閣高10米,寬41.7米,九楹二層,外有回廊,四周紅柱環(huán)繞,二樓為中空式,頂覆綠色琉璃瓦,藍色披檐。閣后甬道正中置寶鼎一座。上刻名鼎垂勛四字。由此向北約百米就是靈谷寺的標志性景點靈谷塔,塔高66米,九層八面,底層直徑14米,頂層直徑9 米,為花崗石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1933年建成,當時稱陣亡將士紀念塔,俗稱九層塔。塔內(nèi)有螺旋式臺階繞中心石柱而上,計252 級,每層均以藍色琉璃瓦披檐,塔外是一圈走廊,廊沿有石欄圍護,供游人憑欄遠眺。
無梁殿東有靈谷寺,寺內(nèi)大雄寶殿供如來佛;大道覺堂供玄奘法師靈骨;觀音寶閣供觀音菩薩;還有藏經(jīng)樓、彌勒殿、祖堂等建筑。寺門對面是一座帶頂?shù)狞S色照壁。寺東有座品質(zhì)碑,碑高約 5米,上刻靈谷深松四字。再向東過小橋是座五楹的古建筑名流觴廳,現(xiàn)為涉外餐廳。
由流觴廳向東南不足百米即至鄧演達墓。墓門正中是一座圓形花壇。兩側有露天游廊左右環(huán)抱,廊上架有水泥條架、植紫藤為篷;游廊盡頭各有方亭一座。墓前雪松、龍柏,地下鋪草坪,東、西、北三面有石墻環(huán)繞。墓前有花崗石墓碑,刻何香凝所書鄧演達烈士之墓,墓圓形,筑于平臺上,高4.5米、直徑9.5米,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靈谷寺旁有一無梁殿原稱無量殿,因殿內(nèi)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該殿建成于明初,又因整個建筑沒有一根梁柱,也不用寸木寸釘,自基至頂,全用巨磚壘砌成券洞穹窿頂而得名無梁殿。它繼承了傳統(tǒng)結構拱券式,五楹三進,東西長50米,南北寬34米,縱深37.8米,呈穹隆狀,中進頂高22米前后各有3拱門,四面有窗。其建筑年代之久遠、氣勢之宏偉、結構之堅固堪稱國內(nèi)同類建筑之最。
據(jù)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掃葺無梁殿記》載,該殿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年間。正統(tǒng)(1436~1449年)時,殿中祀三大佛,兩帝立二十四諸天像,并藏經(jīng)于殿內(nèi)。嘉慶(1796~1820年)間、道光十一年(1831年)均曾修葺。太平天國時,靈谷寺是清軍江南大營的所在地,寺內(nèi)建筑均毀于兵火。僅有磚結構的無梁殿保存下來。1928年,國民政府在靈谷寺舊址上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以慰忠魂”。無梁殿作為墓前享殿,名日“正氣堂”。還在殿前建大門、石坊,殿后辟墓園,建紀念館(現(xiàn)為松風閣)和紀念塔,今大部分保存完好,F(xiàn)已辟為靈谷寺公園。
無梁殿是明代靈谷寺主要殿宇之一,也是明朝靈谷寺留存至今惟一的建筑物。殿堂坐北朝南,前有寬敞的月臺,面闊五間,東西長53.8米,進深三間,南北37.85米,高22米。重檐歌山殿頂鋪灰瓦,脊飾有正吻、角獸和仙人,正脊中部置三個白色琉璃喇嘛塔,當中最大,塔座中空作八角形,并與殿內(nèi)藻井相通,此做法在我國現(xiàn)存古建筑中尚屬首見。殿檐斗拱民國年間維修時改為水泥制作。殿墻采用明代大磚砌筑。殿前檐墻開三門二窗,后墻設三門,兩側各有窗四個(中間有上、下各一個),均采拱券形式,外貼水磨磚作壺門狀。殿內(nèi)以東西橫向并列三個通長拱券構成,中券最大,跨徑11.5米,凈高14米,前后兩券的跨度各為5米,高7.4米。拱券下有渾厚墻體,前墻構有五個券洞,后墻僅在兩邊稍間各設一券洞。中券明間正上方藻井頂部留有一八角形孔洞,恰與正脊喇嘛塔相通且漏光。由于列券的側向水平推力甚大,因此該殿有前后檐墻皆厚近4米。無梁殿的結構雖簡單,但十分牢固,歷時600余年,風雨硝煙,仍巍然不動。無梁殿內(nèi)有關戰(zhàn)爭的蠟像,其中有明皇帝,孫中山先生等。
目前,我國其他一些地方如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河北肥鄉(xiāng)等地的寺廟中也有同樣結構的無梁殿,而靈谷寺的無梁殿則是現(xiàn)存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每當春風化雨之時,掩映于郁蔥深秀中的無梁殿更顯雄渾古拙;而深秋之季,紅葉如火,色彩斑斕,桂花飄香,景色更加迷人。
無梁殿是明代靈谷寺主要殿宇之一,也是明朝靈谷寺留存至今惟一的建筑物。殿堂坐北朝南,前有寬敞的月臺,面闊五間,東西長53.8米,進深三間,南北37.85米,高22米。重檐歌山殿頂鋪灰瓦,脊飾有正吻、角獸和仙人,正脊中部置三個白色琉璃喇嘛塔,當中最大,塔座中空作八角形,并與殿內(nèi)藻井相通,此做法在我國現(xiàn)存古建筑中尚屬首見。殿檐斗拱民國年間維修時改為水泥制作。殿墻采用明代大磚砌筑。殿前檐墻開三門二窗,后墻設三門,兩側各有窗四個(中間有上、下各一個),均采拱券形式,外貼水磨磚作壺門狀。殿內(nèi)以東西橫向并列三個通長拱券構成,中券最大,跨徑11.5米,凈高14米,前后兩券的跨度各為5米,高7.4米。拱券下有渾厚墻體,前墻構有五個券洞,后墻僅在兩邊稍間各設一券洞。中券明間正上方藻井頂部留有一八角形孔洞,恰與正脊喇嘛塔相通且漏光。由于列券的側向水平推力甚大,因此該殿有前后檐墻皆厚近4米。無梁殿的結構雖簡單,但十分牢固,歷時600余年,風雨硝煙,仍巍然不動。無梁殿內(nèi)有關戰(zhàn)爭的蠟像,其中有明皇帝,孫中山先生等。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