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萬人坑導(dǎo)游 | ![]() |
煤峪口礦開采于1929年。1937年9月日本侵略軍占領(lǐng)這個礦區(qū)后,對礦工的壓榨更加野蠻和殘酷。礦工們每天在刺刀和皮鞭的威速寫上,到井底勞動。勞動中稍有怠慢,就會遭到皮鞭的抽打和刺刀的威脅。由于勞累過度,加上吃的極差,喝著井下的污水,工人們經(jīng)常瀉吐,染上各種疾病。日本監(jiān)工不但不給醫(yī)治,還要強迫病人下井。誰要是說聲有病不能下去,誰就得先吃幾林棍,或一頓皮鞭。打完后,若還說不能下井,他們就喊來拉尸隊,將其抬出扔進萬人坑。據(jù)當時一個拉尸隊的副隊長程重山供認,僅1942年經(jīng)他們手扔進'萬人坑的就有200多人,其中活人有20多個。1942年春天,礦區(qū)霍亂流行,成批的工人病倒了。日本監(jiān)工怕這種流行,影響出煤,就把400多名患者集中起來,關(guān)進一個大房子里,既不給飯吃,也不給水喝,沒向天連病帶餓,即死亡大半。對引,他們還嫌不夠,于是,不管死的、活的,都被抬出去扔進了萬人坑。后來萬人坑填滿了,日本侵略者發(fā)現(xiàn)有的活人從坑中爬了出來,便又采取更加毒辣的手段,將死了的和有病未死的人集中起來,成批地用火焚燒。每一批三四十人。生長在煤峪口村的老工人曾士貴,就是那年8月日寇一次焚尸時,虎口余生的一個。當時他因病兩天沒有下井,日本監(jiān)工就說他得了傳染病,用鐵絲網(wǎng)封閉了他家的門窗。曾士貴乘鬼子去取汽油時,撥開鐵絲從窗戶上爬了出來。他正準備返回去接他的妻子和孩子的時候,鬼子回來了,把汽油一潑,一把火就把他的妻子和四歲的小孩給燒死了。
兇殘的日本侵略者推行的一種要煤不要人,用人命換煤的血腥政策。為了多出煤,他們經(jīng)常搞什么努力出煤日。到了這一天,日本監(jiān)工一起出動,手舉鋃頭、皮鞭,強迫工人晝夜不停地干活。很多人被折磨得筋疲力盡,奄奄一息。為了多出煤,他們不管工人的死活。1938年清明節(jié)前夕陽,煤峪口礦九號掌子面的透水事故,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這個工作面早有透水征候,工人們不止一次提出不能再采了,否則有人命危險。可是日本侵略者根本不理會這些,到了這一天,仍舊搞什么努力出煤日,把120多名工人驅(qū)趕到九號掌子面去干活。這些工人剛走進去,就聽到嘩嘩的水響聲,大量的地下水涌了出來,很快封住了巷道,把大家困到了井下。事情發(fā)生后,許多老工人自動組織起來,幾次要下井去排水,都被日本兵用刺刀擋了回去。等水退后,工人們不顧一切下去搶救時,這120多人已大部餓死了,只有12個人還有一點氣,背到礦上后又死了四個,僅有八個人饒興地活了下來。
日本侵略者的血腥統(tǒng)治,激起了廣大礦工的無比憤怒,紛紛起來進行斗爭。工人們罷工、破壞機器、搗毀物資,斗爭浪潮一個接著一個。從此,日本侵略者對礦工采取更加恐怖的措施和手段。原來,礦上只有一個用來鎮(zhèn)壓工人的武裝礦警隊和一個拉尸隊。這時,日本人又增建了一個專門抓捕工人的督察隊,一個狼狗隊和一個特務(wù)密探隊。他們就是憑借這五個迫害礦工的組織,布下了層層羅網(wǎng)。工人們要想逃走,首先就難躲過門戶的嚴密把守。即使逃出了大門,也越不過電網(wǎng);即使闖過了電網(wǎng),也逃不出在礦山四處巡邏的督察隊。河南籍老礦工郭雙玉回憶說:1942年,和我一起抓來的共73人。在日本鬼子的殘酷折磨下,有的被砸死在井下,有的死在皮鞭下,有的因饑餓和病得爬不起來,被活活扔進了'萬人坑',不長時間就死了30幾個。其余的人想逃跑。有的死在電網(wǎng)下邊,有的被狼狗咬死,有的被督察隊抓回來綁在電桿上,用亂棒打死了。活下來的就只有我一個人了。
河南籍73名礦工的悲慘遭遇,只是煤峪口礦工人受怕害的一個縮影。據(jù)煤峪口礦史記載,日本侵略者霸占該礦八年間,有1萬多人被奪了生命。
大同煤礦展覽館 |
![]() |
靈丘桃花山 |
![]() |
大同火山群 |
![]() |
九龍壁 |
![]() |
寶寧寺 |
![]() |
邊墻五堡 |
![]() |
采涼山 |
![]() |
慈云寺 |
![]() |
得勝馬市 |
![]() |
法華塔 |
![]() |
方山陵墓 |
![]() |
烽喉延綿 |
![]() |
關(guān)帝廟 |
![]() |
觀音堂 |
![]() |
廣武屯兵 |
![]() |
鼓樓 |
![]() |
華嚴寺 |
![]() |
覺山寺 |
![]() |
靈丘古道 |
![]() |
鹿野苑石窟 |
![]() |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