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顯應地下宮導游 | ![]() |
出土的文物有陶瓷器皿、古幣21件,木匾、石碑各一方,其中,清道光廿一年的重修碑,是顯應宮湮沒前的最后文字記載。碑上可見簡化的漢字,具有漢字研究的史料價值。最重要的是五組50余尊泥彩塑像,這批泥塑像在原址按原樣、原序列復原,真實反映出當時顯應宮的宮廟歷史氛圍。泥塑像保存基本完好,塑像形態(tài)各異,色澤鮮艷,神情畢肖,且分組擺放,數(shù)量眾多。其制作年代可以較明顯地分為明代和清代二類,少量可早至元代,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地下宮為二進結(jié)構(gòu),四周為土筑和石砌圍墻,寬13.2米,深26.4米。宮內(nèi)共有五個神臺,分別供奉不同的群塑神像。二進殿內(nèi)共有三個神臺。正中神臺供奉的群塑主像為本地的當家神“大王”。西側(cè)神臺上供奉的主像是福州民間普遍尊祟的一位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臨水夫人陳靖姑。東側(cè)神臺出土時并無神像,但在外墻和前殿西側(cè)神臺的地面卻又多出幾尊。于是人們就把這幾尊塑像放在了這個神臺上。前殿東側(cè)神臺上供奉的主像是媽祖天妃。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前殿西側(cè)神臺上的“巡海大臣”群塑了,七個神像中除一人為“番人”外,其他六個均著太監(jiān)服飾。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和福建師大歷史系的幾位歷史、文物專家專程來此考察,從塑像形成時間、雕塑手法、人物特征、服飾特征,以及當?shù)貧v史、廟內(nèi)供奉諸神特點等各方面因素綜合分析、考證,一致認為,這組塑像大約形成于明萬歷年間,比東側(cè)媽祖塑像略晚一些形成。居中者塑像頭戴嵌金三山帽,身著簇新蟒龍袍,腰系玲瓏白玉帶,腳穿文武皂朝靴,完全是明代宦官特有服飾,就是統(tǒng)率舟師七下西洋的三寶太監(jiān)鄭和。而鄭和身邊的“番人”,有人認為可能是從第四次開始協(xié)助鄭和下西洋的西安清凈寺掌教哈三(哈桑)。哈三是西亞北非人,由于他在“危險海峽”為鄭和船隊安全引航功勛卓著,所以他與鄭和一道被后來的行船走海人奉為“巡海大神”。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