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羊肉泡饃,迄今已有千年歷史。大詩人蘇東坡有詩曰:“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一千多年來,經(jīng)過西安坊上人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泡饃”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成為一道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都喜食不厭的絕佳美食!叭f秦人齊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氣洋洋”,是對陜西人的生動寫照。
關(guān)于傳說
1、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軍隊與借來的“大食”軍隊從涼鄯而收兩京,一道平息了“安史之亂”。在唐王朝天子的恩準下,部分“大食”士兵被獲準駐兵長安!按笫场北熊姶蛘虝r常攜帶一種叫“饦爾木”的類似“馕”的食品,行軍打仗曠日持久,士兵攜帶的“饦爾木”常變干變硬難以下咽,他們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湯食用,這就是“泡饃”的雛形。隨著“大食”兵和當(dāng)?shù)厝说慕煌丈,“饦爾木”的制作方法也從軍營傳播到市井,久之就形成了今天西安穆斯林群眾的主食之一“饦饦饃”。
2、相傳,大宋皇帝趙匡胤稱帝前受困于長安(今西安),過著忍饑挨餓的生活,一日來到一家正在煮羊肉的店鋪前,身上只剩下兩塊干饃,難以下咽。他懇求羊肉鋪的店主給一碗羊肉湯,順手把饃掰碎泡在湯里,竟發(fā)現(xiàn)饃也軟,湯也香,異?煽凇Zw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過長安,仍念念不忘那一頓美餐,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讓人如法炮制,仍感鮮美無比,勝過山珍海味,并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柜;噬铣耘蒺x的故事一經(jīng)傳開,很快風(fēng)靡整個長安。自此,羊肉泡饃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流傳至今。
食法:泡饃以烹調(diào)方法分為干泡(無湯)、口湯(食后余一口湯)、水圍城(湯較多)和單走兒(吃饃喝湯)四種。
進了泡饃館,要上兩、三個饃,洗干凈手,就找個地方坐下細細地掰。把陜西著名的大老碗放好,餅先分成幾塊,再慢慢掐成小指甲蓋大小的碎塊。掰好之后用手在里面抓揉上幾下,讓附著在碎塊之上的粉末散落下來,這樣煮出的饃才會汁濃味厚。然后服務(wù)員用夾子夾上號,端去大師傅那里加工。明眼的師傅一看到這種掰法,就會明白懂泡饃的老吃客來了,煮饃時也會分外用心。
合著饃一起煮的,有筋道的粉絲和幾大片鹵羊肉,羊肉入口鮮嫩酥爛,芳香四溢,給泡饃增色不少。別小瞧這幾片看似簡單的羊肉,一碗泡饃的精髓盡在其中。店家多在后院土中半埋著十幾口水缸,里面是密制的調(diào)料熬煮出的湯汁。先要把備好的大塊生牛羊肉在湯汁中浸泡兩天左右入味,然后再撈出置于大鐵鍋的老湯中,加入十幾種香料同煮。等肉煮到六、七成熟時,在同一口鍋中加上木架子,肉離湯置于其上,改文火,蓋上鍋蓋蒸一夜。第二天早上蒸好的肉就可拿去做泡饃了。煮肉蒸肉的汁水,勾兌之后,就是煮饃時用的湯底。這樣作出的肉,怎會不酥爛鮮香?
煮好的饃端上桌,看不到熱氣,但碗?yún)s摸著燙手。食時選定方位,講究蠶食,切忌攪動,以保持鮮味和原氣。你用筷子在一角撥開,熱氣才攜著香氣撲面而來。其間可加辣子醬,以刺激食欲,食香菜以保持口氣清新。為避免泡饃中的牛羊肉脂肪膩口,可佐以糖蒜,以利再戰(zhàn)。真正的吃客,一碗饃吃到最后還是燙嘴的。餐后飲一碗精制的高湯,更覺濃香溢口,神清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