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和中國一直淵源頗深,是整個南美和中國關系最為緊密的國家,沒有之一。之前就聽很多人提到過,出現(xiàn)在新聞里的秘魯人,不少人的臉上帶有華人或者說是亞洲人的影子。

今天的秘魯大約有3200萬人口,華人數(shù)量占人口總量約1%,算上有中國血統(tǒng)的華裔,總量至少是全國總人口的1/10,總數(shù)超過300萬。華人在秘魯?shù)恼纾?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具有超高的影響力,秘魯全國上下也對華人甚至中國游客都非常友好,甚至聽過有人稱秘魯是南美洲的“巴鐵”。

拿秘魯和巴基斯坦比,未免有些牽強了,畢竟相距太過遙遠(中秘直線距離至少1.7萬公里)。就算是全球一體化、交通便利的今天,從中國乘飛機前往秘魯最快也需要22個小時(大多在美國或歐洲轉機),秘魯怎么會有那么多華裔呢?
在利馬老城區(qū)打太極的當?shù)厝?/p>

一切還要從19世紀當時的國際背景說起:1821年,秘魯在何塞·德·圣馬丁的領導下脫離了西班牙的殖民統(tǒng)治宣布獨立,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建設。但當時全國人口不足200萬,隨之而來的廢止黑奴的法令更讓勞動力捉襟見肘。1840年中國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老百姓總要有口飯吃,東南沿海城市的人就率先遠渡重洋。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被騙到海外的勞工。1847年第一批“契約華工”從澳門出發(fā),橫渡太平洋,經(jīng)過數(shù)月才有75人抵達秘魯。1849-1874年間抵達秘魯?shù)娜A工超過了10萬,然而有10%的勞工在途中就已喪命,葬身大海。更為悲慘的是,那時候通訊極不發(fā)達,這些勞工都是以“出國能掙錢”的借口被騙去的,他們抵達秘魯后從事的都是挖鳥糞、墾荒、采礦修路等重體力活,待遇極差。到了19世紀70年代,華工們奮起反抗并向清政府上書。在多方壓力和協(xié)商下,清政府于1874年就與秘魯建交,同年6月24日簽訂了《中秘友好通航條約》,秘魯釋放了全部勞工,華工們成為了自由人。
然而,當時的清政府更是風雨飄搖,華工們大多也沒歸國,就在秘魯尋求生存機會。他們大多數(shù)就像今天在海外的華人一樣,從事開餐館、雜貨鋪等一些商業(yè)活動,同鄉(xiāng)親友也遠渡重洋來到秘魯。勤勞的中國人很快就融入到了秘魯社會中,不僅能夠養(yǎng)活自己,經(jīng)濟水平和社會地位也不斷提高。由于絕大部分華人都是男性,就留在秘魯與當?shù)厝私Y婚成家,代代相傳,所以今天在秘魯不少當?shù)厝硕紟в腥A人的基因。

不僅于此,秘魯?shù)暮芏嗟胤蕉紟в腥A人的痕跡。我在秘魯旅行的時候遇到當?shù)厝?,他們聽說我是從中國來的,也極為熱情友好。我在秘魯中部前往馬丘比丘的圣谷“歐雁臺(Ollantaytambo)”小鎮(zhèn)曾遇到過幾名當?shù)厝?,其中有一個人會英語,就成了我和其他人之間的“翻譯”。得知我來自中國,他們就“爭著”跟我說很喜歡中國,告訴我說很多秘魯人都是中國人的后裔。他們指著其中一個人說,他的外祖父就來自中國,又指著另一個人說,他的祖父來自越南。畢竟,越南有一部分人也是中國的后裔啊。

巍峨綿長的安第斯山脈縱貫秘魯南北,從西海岸一直到中部山脈海拔不斷攀升,地形愈加崎嶇復雜,資源也就越來越匱乏。再加上極端多變的氣候,千年前的印加祖先靠天吃飯,戰(zhàn)勝了自然存活下來,有了一代代的印加血脈。他們靠自己的雙手和無窮的智慧與自然斗爭,為后人留下了無數(shù)珍貴的遺產(chǎn)。印加人的祖先,也是曾生活在歐亞大陸的人,大約在1.1萬年前,海平面下降,他們越過了白令海峽來到美洲大陸,并在此生根繁衍。所以,今天看到的印加人的后裔,雖然皮膚因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而變得黝黑,加上黑頭發(fā)黑眼珠,仍然能看出幾分亞裔的影子。

我想,一定是因為華人把中華美食帶到了秘魯并發(fā)揚光大,大部分移民至秘魯?shù)娜A人都來自中國南方,走到哪都要先滿足口腹之欲的中國人,不僅有愛吃會吃的天性,還發(fā)揮了南方人善于經(jīng)商的傳統(tǒng)。秘魯?shù)拿朗辰^對是我在國外旅行中最適合“中國胃”的,沒有之一。
別看今天的秘魯經(jīng)濟比較落后,但由于氣候和地形多變,物產(chǎn)豐富。在秘魯?shù)慕诸^遍布寫有“Chifa”招牌的中國餐館,是中華料理在秘魯?shù)囊环N變體。早期廣東人說“食飯(Chi Fan)”的發(fā)音,演變成西班牙語的讀法?!癈hifa”是華裔為了迎合秘魯人口味,因地制宜使用當?shù)厥巢?,對傳統(tǒng)中餐進行改良的產(chǎn)物。再加上歐美國家的移民帶來各式菜肴,取其精華與當?shù)厥巢闹匦禄齑?,絕對是不容錯過的極致享受。國際美食界把秘魯美食看作和中國、意大利、法國等平起平坐。

不僅于此,秘魯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掛著“銀聯(lián)”的標志,可以直接刷中國的銀行卡。畢竟這不是在亞洲,而是萬里之外的南美??!

雖然秘魯國土面積不算大,但自西向東地形多變,旅游資源豐富。它就像一部史詩巨著,有著太多的篇章等著你去細讀品味。每一扇古老大門、每一塊墻磚里都藏著一塊這個拉丁美洲古國歷史的神秘拼圖。每一個來過這里的人,都能夠拼出屬于自己和秘魯?shù)莫毤矣洃洝?/p>

許多人對于秘魯?shù)牧私庵皇悄莻€“一生要去一次的50個地方之一”的馬丘比丘,其實,秘魯遠遠不止一個馬丘比丘。我總結了秘魯值得旅行的五個部分:
1、利馬(Lima):
作為秘魯?shù)氖锥己偷谝淮蟪鞘?,這里居住著秘魯全國四分之一的人口。雖然瀕臨太平洋,卻是著名的“無雨之都”。它是秘魯?shù)慕煌屑~和文化中心,現(xiàn)代化的摩天大樓瀕臨殖民地風格的破敗建筑,井然有序的公寓樓旁是古老金字塔的廢墟。海邊的懸崖上可以乘坐滑翔傘飛過富人區(qū)的別墅……這座貧富差距極大的城市,富人區(qū)地面上潔凈的看不到一片落葉,貧民區(qū)的房屋層層疊疊一直堆到山上。盡管雜亂無章,卻亂的十分“接地氣”。


利馬市中心的第一條“唐人街”始建于1850年,到19世紀末華商就已經(jīng)遍布秘魯全國。利馬的中國城(El Barrio Chino/China Town)與中央市場相連,高大的牌坊上書“天下為公”。

建議時長:1-2天
旅行須知:建議住宿在利馬的富人區(qū)Miraflores,秘魯所有出租車都不打表,上車前談好價格

2、庫斯科(Cusco)+馬丘比丘(Machupicchu):
庫斯科,印加帝國昔日的都城,整座城市宛如一座露天博物館,西班牙殖民者并沒有完全摧毀印加人的神廟,而是在它們的基礎上建造起自己的教堂。印加人有著極高的建筑水平,可以把石塊打磨堆砌得連一張紙也塞不進去。這里有靠和游客合影掙錢的印加婦女,有呆萌的羊駝,一磚一瓦都在訴說著歷史的迭代,記錄著這座古老城池的風云變幻。



藏身于高原和山脈間的馬丘比丘,其具體用途至今仍是個謎,印加帝國覆滅后,因交通不便在叢林里沉睡了三百多年。直到20世紀初,馬丘比丘的神秘面紗才被國家地理等雜志揭開,從此享譽世界,成為秘魯旅游的名片。塵封百年的遺跡上空,仿佛有印加魂靈繚繞在云端。



此外還有從庫斯科出發(fā)的圣谷,途徑不少印加古鎮(zhèn)和農(nóng)田,可以近距離接觸當?shù)厝说奶厣睢?/p>
建議時長:3-5天,游覽庫斯科+圣谷+馬丘比丘,但不含印加古道徒步
注意事項:庫斯科海拔3600米,旅行者務必注意高原反應,提前吃“紅景天”等抗高反藥物。
3、普諾(的的喀喀湖)Puno
由秘魯和玻利維亞“共享”的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第三大湖,在古印加人的眼中被看作“圣湖”,海拔達3800米。這里有神圣純潔的高原湖景,也有身著傳統(tǒng)艷麗服飾的人民。印加人因地制宜,在湖邊用金色蓬草編船只,搭建房屋,他們的后裔也沿襲了這一生活習慣。

建議時長:1-2天。
4、馬爾多納多港(亞馬遜雨林)
提到“亞馬遜”,許多人都會想到巴西。其實,世界第二長河亞馬遜河的發(fā)源地就在秘魯,蜿蜒的河岸兩側就是動植物的天堂。雖然秘魯境內(nèi)的亞馬遜雨林只占整個雨林的13%,卻因開發(fā)程度低,旅游業(yè)的限制,使得這里的亞馬遜風光比巴西更美,也更加原生態(tài),絕對是探索雨林的最佳選擇,而且價格還更便宜。

建議時長:4-7天
注意事項:務必接種黃熱病疫苗,雖然秘魯旅行入境時,接種的“小黃本”不是必選項,但如果前往雨林地帶還是建議提前接種。
5、納斯卡(Nasca)
距離利馬7個小時車程的伊卡(Ica)大區(qū),以納斯卡地畫(Nazca Lines)聞名于世。曾有人評價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天書”。這些繪制在寸草不生、人跡罕至的荒漠里的納斯卡地畫,大部分建于公元前300年-前200年間,是將地表褐色巖層刮去10-15厘米的深溝組成的幾百個線形圖案,主要以動植物為主。在20世紀飛機發(fā)明后才被世人重新發(fā)現(xiàn),作用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天文日歷,有人認為是祭祀用途。一只108米長的卷尾猴,一只46米長、腿上生殖器都清晰可見的大蜘蛛,還有對著天空揮手的“宇航員”……茫?;脑希@些巨大的地畫宛如外星人的杰作。




觀賞納斯卡地畫必須乘坐小飛機,在納斯卡的酒店、旅舍都可以代訂。

建議時長:1天
注意事項:觀看地畫的小飛機都只有上午飛行(因為氣流較緩),乘坐前盡量不要吃早餐
===================
[作者:沙漠玫瑰]
環(huán)球旅游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只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