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次說過,我從來不支持“說走就走”的旅行和對攻略的“伸手黨”。因為每個人的喜好不同,目的地的向往度也不同。對于西班牙這個世界熱門的旅游國度,曾經(jīng)有人這樣給她“分區(qū)”:歐洲人喜歡去西班牙海島和西南部,韓國人喜歡去巴塞羅那和塞戈維亞,中國游客喜歡去巴塞羅那、馬德里和安達盧西亞,可能是因為西班牙的國粹——弗拉門戈舞、斗牛和足球,而美國人和中國留學(xué)生,喜歡瓦倫西亞。

也許是因為這里溫和的氣候,清新的空氣和超長的日照,大航海時代落幕后,世界霸權(quán)早已旁落,伊比利亞半島曾被腓尼基人、古羅馬人、摩爾人先后征服,哥特式、巴洛克式、阿拉伯式的歷史建筑都完好地保留下來,吸引了各種歷史愛好者。而伊比利亞火腿、海鮮飯等美食,留住了食物種類單一的美國游客和想念家鄉(xiāng)的中國旅居者。
與熱情的馬德里和浪漫的巴塞羅那相比,西班牙第三大城市瓦倫西亞似乎被搶去了不少風(fēng)頭,但這里一直是擁有繁榮文化和夜生活場所的宜居城市。我們生活在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地鐵里早晚高峰永遠是步履匆匆的上班族,路上堵得一塌糊涂,似乎每個人都帶著一層戾氣,而這座安逸的城市,能讓人找回久違的寧靜和舒適,感受西班牙這個熱情過度的另一面,留下一份慵懶的回憶。

這座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不乏中世紀的拱頂與浮雕,也有21世紀現(xiàn)代化的建筑杰作,但冥冥之中,竟然與中國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和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提到最能代表古代中國的特產(chǎn),絲綢一定是首選。從西漢起,中國的絲綢大批運往國外,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guī)模的商貿(mào)交流,“絲綢之路”因此而得名。從古羅馬到中世紀的歐洲,絲綢是貴族和社會上層人士才能穿得起的服裝。

600多年前,通過古絲綢之路,瓦倫西亞就與中國有著貿(mào)易往來,面向地中海更是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發(fā)展貿(mào)易。梅爾卡特區(qū)(Mercat)是城市居民從事商業(yè)活動的地方,哥特式風(fēng)格的絲綢交易市場(La lonja de la Seda)就是最好的見證。由于原先的交易市場太小,已經(jīng)無法容納商貿(mào)往來,就在1492年奠基建造起了這座哥特式建筑,由佩雷·康普特主持設(shè)計,一直到19世紀都是絹布、絲織品和其他大宗貨物的交易場所,見證了四百年的商業(yè)繁榮,在1996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交易大廳外部的每個雕像和花紋都有其各自的典故和來源,門口下方的“撒旦”雕像在西方是邪惡的象征,刻在這里,意為將“壞的、不好的”東西擋在交易廳門外,里面只有純正的公平交易。市場由三部分組成:絲綢交易大廳、塔樓和海關(guān)。




步入8根17.4米高的螺旋形圓柱托起的交易大廳,更能感受到它的非凡氣派,這立柱并非西方建筑中常見的三種柱式(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或科林斯柱式),而是一種華麗的風(fēng)格,把15世紀絲綢商業(yè)的興盛和城市的富足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古老的交易臺曾經(jīng)用來完成一次次的商業(yè)交易,第一份交易單也誕生在這里,如今被保存在市政檔案館里。


2樓循環(huán)視頻用英語和西班牙語介紹建筑的歷史,天花板的木雕橫梁涂滿了金漆,仔細看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運用了中國絲綢上的花紋,包括龍鳳、仙鶴等圖案,但又有點可笑的是:這些卻不是他們“照貓畫虎”繪制的,而是經(jīng)過杜撰后的形象。

記得曾經(jīng)看過一個紀錄片里講述西方油畫里把中國的塔繪制成“菠蘿”的樣子,因為西方人沒見過中國的寶塔,以訛傳訛地誤認為是高大的植物。
大廳角落里還有一個通往塔樓的樓梯,頂樓用來關(guān)押賴賬不還的人,塔樓地下是一個小禮拜堂。

“無敵艦隊”的支持和大航海的發(fā)展,海上貿(mào)易也越來越頻繁,海關(guān)就在1498年應(yīng)運而生,可以解決一切海上貿(mào)易的麻煩事,也是今天海關(guān)的雛形。
瓦倫西亞絲綢交易市場是哥特式晚期的建筑杰作,也是歐洲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交易大廳還是15、16世紀期間地中海主要商業(yè)城市權(quán)力和財富的證明


瓦倫西亞與中國的聯(lián)系,不僅僅在絲綢上,曾經(jīng)有一部風(fēng)靡全球、史上絕無僅有的以中國為背景的歐洲歌劇——《圖蘭朵》,它的故事原型始于17世紀波斯的東方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意大利劇作家卡羅·哥茲(Carlo Gozzi)于1762年寫成劇本,1910年,著名意大利作曲家賈科莫·普契尼的朋友從中國給他帶回去一個八音盒,傳出的正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膿P州小調(diào)《茉莉花》,這一樂曲讓普契尼想象了發(fā)生在遙遠的東方故事,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寫出了傳世巨著《圖蘭朵》,它在國際歌劇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將中國文化推向了世界舞臺,成為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最佳典范。

《圖蘭朵》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中國元朝的“多角戀”故事,公主圖蘭朵(Turandot)為了報祖先暗夜被擄走之仇,下令如果有哪個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個謎語就以身相許,猜不出便處死。三年來,無數(shù)人喪生。流亡的韃靼王子卡拉富(Calaf)與父親帖木兒(Timur)、侍女柳兒(Liù)在北京重逢后,被公主的美貌吸引,猜出了三個問題的答案分別是“希望”、“鮮血”和“圖蘭朵”。但驕傲的公主拒絕認輸,王子便讓公主猜他的名字,如果在天亮前能夠猜到,王子情愿被處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親帖木兒和丫鬟柳兒,并且嚴刑逼供。柳兒自盡以示保守秘密,王子借此指責(zé)圖蘭朵十分無情。天亮?xí)r,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強吻融化了她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訴了公主。公主也沒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愛(意大利語Amore)”。
《圖蘭朵》這部經(jīng)久不衰世界名劇,被各國藝術(shù)家不斷演繹,產(chǎn)生了多個版本在舞臺上爭奇斗艷。2010年,陳凱歌版《圖蘭朵》首次在中國廣州歌劇院上演,而在2009年,他曾與西班牙瓦倫西亞歌劇院合作,反響熱烈,西方人曾這樣評價“舞臺布景豐富美麗,圖蘭朵公主的四套服裝十分精彩,對于柳兒之死的把握也非常到位。無論是演員的服裝化妝還是舞臺布置,陳凱歌版《圖蘭朵》都更精美更奢華“。

我們來到瓦倫西亞時,位于藝術(shù)科學(xué)城(Ciudad de las Artes y las Ciencias)的索菲亞皇后劇院(Palau de las Artes Reina Sofia)正上演《圖蘭朵》,每晚演出座無虛席。




負責(zé)人和我們說,飾演圖蘭朵的演員,僅僅需要30秒,就能完成一套精美服飾的換裝。

劇院的設(shè)計也十分用心,每個座位背面都有小屏幕播放英語和西班牙語的歌詞,便于讓每一個觀眾能夠讀懂劇中人的故事。




演出中場休息時,大廳內(nèi)還準備了豐盛的小食,供觀眾享用


瓦倫西亞在其鼎盛時期,因絲綢成為地中海西海岸最大的城市,可惜到了19世紀,因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權(quán),絲綢貿(mào)易逐漸萎縮直到消失,城市發(fā)展也逐漸緩慢。后來,瓦倫西亞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2016世界絲綢之都”。如今,借“一帶一路”的東風(fēng),帶動了城市的全面發(fā)展,旅游業(yè)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
[作者:沙漠玫瑰]
環(huán)球旅游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旅行分享師、跨界自媒體人。已只身旅行過五大洲40余個國家,200余座城市。
2016&2017年新浪V影響力峰會嘉賓,2017&2018年新浪旅游盛典嘉賓,騰訊旅游核心自媒體,騰訊旅游2017年度最佳合作獎,百家號金牌導(dǎo)師,新浪微博簽約自媒體,微博旅行博主,螞蜂窩攻略作者&達人,窮游精華作者&探路者,窮游&途風(fēng)體驗師,旅游衛(wèi)視嘉賓,秒拍簽約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