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庫斯科在印加人心中的位置是神圣的,所以庫斯科也被稱作“圣城”。作為昔日強大印加帝國的首都,一切還要從印加帝國的建立開始說起。
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馬丘比丘。

記得上學時地理課上就講過: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安第斯山脈,它如同一條巨龍,北起加勒比海之濱,南至烏斯懷亞,縱貫于美洲大陸西部。山脈綿延近9000公里,橫跨地球5個氣候帶中的三個,平均海拔三千多米,氣候變幻莫測,一山四季,山巔終年云霧繚繞,礦藏豐富,西臨浩瀚的太平洋,東依有著“地球之肺”的亞馬遜雨林。它賦予了這塊土地靈氣,也養(yǎng)育了各種珍奇異獸,最有名的當屬我們熟悉的“草泥馬”羊駝。

神奇的山脈定有神奇的文化,穿起一個個未解之謎,不僅吸引著考古學家來此訪古,更吸引著世界各地像我一樣帶著好奇心的旅行者,甚至有人認為當?shù)卦型庑侨说皆L,留下了這些痕跡,證明他們曾經來過地球。打造了精美黃金飾品的卡利瑪文化(Kalima Culture),修筑宏偉巨石建筑的莫齊卡文化(Moche culture),崇拜美洲虎的查文文化(Chavín Culture),有“云中武士”之稱的查查波亞文化(Chachapoyas culture),南美第一個帝國的瓦里文化(Wari Culture)……當然,最為著名的,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印加文化??上?,這一系列文化都因為沒有文字記載,再加上后來的各種天災人禍,都湮沒于浩瀚的歷史長河中。
直到公元15世紀,安第斯山脈中一個不起眼的小部落驟然崛起,迅速擴張,吸收了數(shù)個部落的精華,發(fā)展成集諸文化于大成的強大帝國。他們自稱太陽神的子孫,其版圖大約是今天南美洲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一帶地區(qū),都城設立在今天的秘魯庫斯科,他們就是著名的印加人。

印加人的祖先原本生活在歐亞大陸,大約是在1.1萬年前,海平面下降,他們越過了白令海峽來到美洲大陸,并在此生根繁衍。印加人沒有文字,也就無從得知他們的真實歷史,只能依靠口口相傳。根據(jù)他們的傳說,太陽神遣下了八位使者,落到位于今天秘魯境內的的喀喀湖中的太陽島。四男四女,半人半神,彼此既是兄妹又是夫妻(印加人似乎不懂得近親結婚這回事兒),手中持有一根黃金手杖,尋找風水寶地創(chuàng)建城市。

最終長兄妹&夫妻曼科·卡帕克(Manco Cápac)與瑪瑪·奧克略·瓦科(Mama Ocllo Huaco)找到了一片他們認為的圣土,插入手杖,就命名為庫斯科,并在此定居下來。他們被后世子孫尊為第一代“薩帕·印加(Sapa Inca)”,意為“獨一無二的君王”,“太陽之子”,曼科·卡帕克就是第一代印加帝王,在位時間約為公元1200-1230年。

印加帝國是后世考古學家的稱謂,印加人稱自己的國家為“Tawantinsuyu”,意為“四方匯集之地”。近親下凡的故事畢竟是傳說,他們的歷史大約只能追溯到公元12世紀末,之后的二三百年間是如何發(fā)展的,至今仍無人知曉。西班牙殖民者們曾“自作主張”地匯總過一次印加帝國的歷史,但也實在稱不上有“權威性”。到現(xiàn)在,開國君主曼科·卡帕克也不知道是否確有其人。
傳說第2代君王辛奇·羅卡(Sinchi Roca),在位約30年。

傳說第3代君王略克·尤潘基(Lloque Yupanqui ),是第二代君王與妻子也是姊妹瑪瑪·科拉(Mama Cora)所生的嫡子。

傳說第4代君王邁塔·卡帕克(Manco Cápac),在位約30年,大力修建道路與橋梁。


傳說第5代君王卡帕克·尤潘基(Mayta Qhapaq),約13世紀在位。

傳說第6代君王印卡·羅卡(Inka Ruq‘a),約14世紀初即位,在任約50年。在位期間修訂法律,建立學校發(fā)展教育。

傳說中的第7代君王亞瓦爾·瓦卡克(Yawar Waqaq);意為“啼哭時流血淚的人”,14世紀在位,1410年去世。

傳說中的第8代君王維拉科查(Viracocha),也就是我們今天隨時可見的印加雕刻中的形象,傳說他是一位白人,約15世紀在位。

注意,第9代就不是“傳說”了,而是有實實在在的考古依據(jù)。
到了第9代君王,才可以通過文物和遺留下來的痕跡確定他的年代和政績。帕查庫提·印加·尤潘基(Pachacuti Inca Yupanqui),1438-1471年在位,他僅用了約30年就將勢力范圍從庫斯科發(fā)展到今天秘魯大部分、玻利維亞全境和阿根廷北部地區(qū),例如征服了秘魯北部最有實力的齊穆小國,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奴隸制帝國,有“大地震顫者”之稱,奠定了日后國家的發(fā)展。而著名的馬丘比丘,被認為是他在位時期(約1450年)修建。誰也不是生而就是圣主明君,他也曾深居宮中不知下情,導致世界各地官員變本加厲地剝削百姓。于是君王親自巡視,執(zhí)法一絲不茍,讓在低層的百姓也能直接找他伸冤,因此備受后輩人所愛戴。

第10代君王圖帕克·印卡·尤潘基(Tupaq Inka Yupanki),1471-1493年在位,為了表示對于太陽神的崇拜,他大事修建城堡,開鑿大型水渠,墾殖梯田,以穩(wěn)定政府稅收及人民生活,還征服了智利北部。

他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起一幢幢石質建筑,大塊的石塊打磨得異常光滑,印加人的建筑水平非常高超,哪怕是一張薄薄的紙都無法插進石縫。庫斯科的太陽神殿,就是印加人高超建筑技藝的最好體現(xiàn)。

他去世的前一年,即1492年,哥倫布到達了美洲大陸。
印加帝國在第11代君王瓦伊納·卡帕克(Wayna Qhapaq,1464-1525年,1493-1525年在位)達到了巔峰,他向農民傳播先進耕作法、扶植國內工業(yè)、改善驛站制度等。版圖以今天的秘魯為核心,北起今厄瓜多爾與哥倫比亞西部,東包今玻利維亞一半的面積,西跨安第斯山脈直達沿海,向南直達智利中部和阿根廷西北部,總面積在200萬平方公里以上。

印加帝國有“美洲的羅馬帝國”之稱,因為它也有一套完整的國家體系,奴隸主階級包括印加王、王室貴族、高級官吏和祭司。他們不從事生產勞動,過著奢侈的生活。印加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獨攬國家一切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以庫斯科為中心,通過各級官吏,牢牢地控制著全國。和早期羅馬人一樣,使用公民軍隊,以氏族為單位,成年男子都要服5年兵役。除了政權機構外,印加奴隸主還擁有一支20萬人的訓練有素的常備軍隊,建立了嚴厲的司法制度,用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修建了總長超過3萬公里,條條道路通京城的交通網,每3公里就設有驛站,以利于對邊遠地區(qū)的控制,幾天內就能傳遞信息。
印加版圖的變化

這和“條條大路通羅馬”是何其相像!
還記得羅馬帝國有個“四帝共治”嗎?因為戴克里先時期的羅馬帝國版圖過大,一個皇帝無暇顧及,就整出幾個人一起治理,導致帝國后來的分裂。印加帝國也一樣,瓦伊納·卡帕克把帝國“分了”,長子瓦斯卡爾(Huáscar)是他和妹妹兼妻子的兒子。我始終不能理解,如此先進的印加文明為何一直近親結婚=。=而且生下來的還不是弱智……
瓦伊納征服基多時,獲得了他最愛的“戰(zhàn)利品”——基多公主。絕代佳人紅顏薄命,卻為瓦伊納留下了一個兒子阿塔瓦爾帕(Atahualpa),小兒子歷來受寵,瓦伊納就讓他接管基多地區(qū),為后來的內戰(zhàn)埋下了一顆雷。

如此先進的印加文明,卻沒有文字,而創(chuàng)立了一套“繩結記事”法,名為奇普(Khipus),將彩色打結繩串,一般用作記賬或是記錄農產品的數(shù)量,也曾記錄過歷史。奇普用棉線、駱駝或羊駝毛線制成,一根主繩上串著數(shù)百至上千根副繩組成。每根副繩上都結有一串令人眼花繚亂的繩結,副繩上又掛著第二層或第三層更多的繩索,編織形式類似古代中國人用于防雨的蓑衣??瓷先ネο袷恰懊茈姶a”。目前所發(fā)現(xiàn)了約700個奇普,大多都是公元前1400年打的結。這種方式但早已失傳,目前還沒有人能夠了解其全部含義。

作為崇拜太陽的民族,他們對黃金有著瘋狂的情結,稱為“太陽的汗水”,并不象征著財富。他們的貨幣大多用紡織品作為交換,而黃金一般用于裝飾物。
隨著美洲大陸的發(fā)現(xiàn),一批批殖民者開始踏足這里,美洲盛產的黃金和白銀讓貪婪的歐洲殖民者趨之若鶩。但不幸的是,比歐洲人尋寶的夢想先一步到達印加帝國的,是一位“不速之客”——天花。
1525年,天花奪去了瓦伊納·卡帕克的生命。
印加內 戰(zhàn),幾乎就是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的翻版。瓦斯卡爾(1491-1532年,1525-1532年在位)作為長子,也是第12代印加王即位,同父異母的兄弟阿塔瓦爾帕聲稱帝國已經劃分,在基多建立了一個新的首都,他的手下也都是精兵強將。瓦斯卡爾自然不干了,但他的軍隊都是臨時征召的農民。雙方交戰(zhàn),阿塔瓦爾帕大獲全勝,攻克了雷梅班巴(Leymebamba)并屠城。這也使得其他城市紛紛投降,阿塔瓦爾帕一路長驅直入直抵都城庫斯科,生擒了瓦斯卡爾,自己名正言順地登基了。
第13代也是末代印加帝王阿塔瓦爾帕(1502-1533年,1532-1533年在位)即位時,曾經強大的印加帝國已經岌岌可危,內戰(zhàn)導致元氣大傷,軍隊四分五裂,瘟疫流行。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1471-1541年)在卡哈馬卡(Cajamarca)絞死了阿塔瓦爾帕,他是印加帝國最后一代真正意義上的印加王。
皮薩羅立了個傀儡圖帕克·瓦爾帕(Tupac Huallpa)作為第14代印加王,不久后就死于天花,又立了曼科·印卡·尤潘基,又稱曼科·卡帕克二世(Manco Capac II)作為第15代印加王。1536年,曼科·卡帕克二世發(fā)動反對西班牙人的起義,1537年被鎮(zhèn)壓,逃至奧揚泰坦博(Ollantaytambo)。殖民者又立了曼科同父異母的兄弟保柳·印卡(Paullu Inca)作為第16代印加王。曼科的兒子塞里·圖帕克(Sayri Túpac,1536-1561年,1545-1560年在位)和蒂圖·庫西(Titu Cusi,1529-1571年,1563-1571年在位)也先后被立為第17、18代傀儡。
圖帕克·阿馬魯(Túpac Amaru,1545-1572年,1571-1572年在位)是第19代傀儡,也是最后一位印加國王,他曾率領殘余的印加人和西班牙人抗爭,1572年兵敗被俘后在庫斯科主教堂前的中央廣場上被斬首,印加王國徹底宣告滅亡。

從印加帝國的起源到輝煌時代,硝煙四起,最后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正應了那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都城庫斯科,被譽為“古印加文化的搖籃”,記載著曾經的榮耀和屈辱,也保留著復雜的歷史故事。它經歷過數(shù)次天災人禍(戰(zhàn)爭、地震),城市中依然保留了大量有價值的遺跡。如今雖然不再是首都,卻是一個飽經滄桑,有著古都韻味的城市。有人說城市的形狀就像一頭美洲獅(Puma),也有人說印加帝國的版圖就像美洲獅,庫斯科正是獅子的心臟。

而我的庫斯科之行,卻一波三折。
從智利首都圣地亞哥乘夜航,凌晨到達秘魯首都利馬后,原本計劃轉乘廉航Viva Air的航班,在早上6:05飛往庫斯科。想的是在機場小睡幾個小時,再去找酒店不夠折騰的。沒想到竟然華麗麗的在機場睡過了……辦理登機手續(xù)時候晚了5分鐘,無奈只能改簽下午的航班,萬幸的是改簽費和補差價不算貴,59美金,但只能自己去機場對面的酒店打印登機牌,一來二去耽誤了大半天時間。
擔心高原反應,這一天其實沒有什么安排,就是多休息多睡覺。飛機飛抵庫斯科時,從舷窗內看著被安第斯山包圍的古城,一天的疲憊一掃而空。

幸虧我平時堅持鍛煉,下飛機時候也沒有任何不適。別看秘魯窮的叮當響,這足球可是掙足了面子,打入世界杯時舉國歡慶,機場的電視也放著足球比賽,足見足球對這個國家的重要性。

在機場就有古柯葉,游客每個人可以取3片對抗高反(多拿幾片也沒人管)。


順利到達老城的酒店,覺得身體沒有什么不適,決定出來逛逛,但我對于庫斯科的第一反應并不好:老城區(qū)破舊的街道和低矮的房屋,只能讓人擔心這里的經濟發(fā)展。


街道上不時走過身著傳統(tǒng)印加服飾,牽著羊駝的婦人。


走到老城區(qū)的武器廣場,此時夕陽西下,一片安靜祥和。庫斯科大教堂巍然聳立,廣場中央的塑像正是末代帝王圖帕克·阿馬魯。


作為昔日印加帝國的緣起之地,庫斯科如同神一般的存在。

庫斯科海拔約為3600米,初上高原最好多休息,保證充足睡眠,以及千萬不能感冒。
從圣地亞哥出發(fā)經利馬轉機,舟車勞頓一天時間才到庫斯科,為了準備第二天通過圣谷前往馬丘比丘的旅程,我也早早返回了酒店休息。
====================
[作者:沙漠玫瑰]
環(huán)球旅游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旅行分享師、跨界自媒體人。已只身旅行過五大洲30余個國家,200余座城市。
2016&2017年新浪V影響力峰會嘉賓,2017&2018年新浪旅游盛典嘉賓,2017騰訊旅游核心自媒體,騰訊旅游2017年度最佳合作獎,騰訊企鵝優(yōu)品首批入駐自媒體人,新浪微博簽約自媒體,微博旅行博主,螞蜂窩攻略作者&達人,窮游精華作者&探路者,窮游&途風體驗師,旅游衛(wèi)視嘉賓,秒拍簽約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