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著花樣吃炒米
有人說蒙古族的炒米是中國最早的方便食品。是不是“最早”,暫不追究,可由此引開的話題卻是頗有意趣。蒙古語稱炒米為“呼日森布達(dá)”,是草原牧民日常食用的主食之一。蒙古人不可一日無茶,也不可一日無炒米。有客人到家,好客的蒙古人總會佐著奶茶、奶皮、奶豆腐、黃油,在桌上擺上一碗黃橙橙的炒米。
炒米是蒙古民族的傳統(tǒng)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史書記載,早在漢朝時就有用煮、炒、碾等工序加工制作糜子的食用方法出現(xiàn),到了宋末元初,蒙古族人民便開始廣泛地食用炒米。
炒米的原料是糜米,要經(jīng)過煮、炒、碾等工序制成。先將洗凈、去掉雜質(zhì)的糜米放入鍋中煮沸,待破開米嘴后,馬上出鍋晾干再炒熟,炒鍋中要加入干凈的細(xì)沙和糜米混在一起。這樣炒出的炒米發(fā)硬,有嚼頭,是蒙古人喜歡的口感。但沒有破嘴就炒出的炒米,發(fā)軟好咬,但沒有什么嚼頭,被當(dāng)?shù)厝朔Q作“漢人炒米”。最后,將炒好的糜米用石碾碾去皮,既可食用。
蒙古人食用炒米的方法可為變幻無窮,講究和多種食物搭配。干嚼可做零食,泡入肉湯可當(dāng)主食。總之,怎么吃仿佛都是信手拈來,全憑個人口味。
常見的一種方法是:將炒米泡進(jìn)奶茶里,奶茶邊喝邊續(xù),炒米漸漸泡軟,待奶茶喝夠,再吃光碗里的米和茶。如果再在茶里拌上奶皮、奶酪和黃油,香咸甜酸,那種混合而奇妙的滋味非得親口嘗試才知道;也可在煮沸的肉湯里放進(jìn)炒米,加點(diǎn)兒鹽,和肉丁一起做成炒米粥;而牧民遠(yuǎn)行或放牧,炒米則是極好的干糧。無論干嚼還是拌著奶豆腐、奶皮吃,滿口都是綿甜醇厚的滋味。
來源:人民網(wǎng)
寧靜的林蔭道上,偶遇溫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風(fēng)采飛揚(yáng)的青春,恍若與世隔絕... |
酒店是很多電影的重要場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發(fā)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為兇殺懸疑電影的重要證據(jù)場所... |
|||
墨爾本,是個奇妙的地方:一邊依偎著蔚藍(lán)的大海,一邊枕靠著滄桑的巖石;懸崖峭壁之間可以開辟出世界上最美麗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認(rèn)為是一份即輕松又令人羨慕的職業(yè)。其實(shí)空姐的工作卻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時,也必須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