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每年立春都有吃春餅的習俗,名曰"咬春",如今在老北京的風俗中,吃春餅已不局限在歲首了,一年四季,哪天想吃了或來了客人都可以吃,可能將這種時令習俗家;木褪强盗甏,因為別處的春餅只在立春火一天,康陵村的春餅宴卻一年四季受歡迎。
飯桌上已經(jīng)擺滿了十幾道菜,各式時令蔬菜、醬肘子、扣肉等涼熱葷素搭配,量大花樣多。唯獨不見打頭的春餅,原來春餅都是現(xiàn)吃現(xiàn)烙的。人們喜歡用“薄如蟬翼,白如翠玉”來形容一張優(yōu)質(zhì)的春餅,康陵村的主婦們參加過專業(yè)的培訓,做出的春餅毫不遜色,色白如云,皮平如紙,極富美感。剛爬完長城,現(xiàn)在正饑腸轆轆,春餅宴豐盛的排場令人食指大動,感覺農(nóng)家燉的醬肘子色味俱佳,平時最討厭吃的豆芽菜突然變得清香可口,見了就膩的扣肉在春餅的掩護下也不再油膩,其實是獨有的鄉(xiāng)野風味和巧妙的搭配在"作怪"。
吃春餅非常講究,對于沒吃過的人,第一次吃是狼狽的,多數(shù)人容易將菜包得太多,餅小菜多,結(jié)果卷不成型,吃的時候菜漏了一手,又不得不一口塞,本想吃的斯文一些,反而弄的像狼吞虎咽。眾人苦惱不已,請農(nóng)家樂的老板來親手示范,老板嫻熟將一張薄餅攤在手上,醬肘子打底,必不可少的豆芽和愛吃的小菜,再蓋上攤雞蛋,用筷子夾著薄餅往內(nèi)卷,之后將筷子一抽,底餅窩起來,得意洋洋的從頭吃到尾。這"有頭有尾"的一套演示,倒讓吃飯成了技術(shù)活,抬頭望望,笨拙的動作,認真的表情,一頓飯儼然成了一門研究課題,你看看我的卷法,我再笑話著他的吃相,吃到溝滿壕平,最后已經(jīng)是為炫耀"技術(shù)"而吃了,于是覺得有句話說得對:中國的文化是吃文化。
話說這正德春餅宴大有來頭,它的發(fā)明人就是正德皇帝朱厚照,據(jù)說明朝第十代皇帝朱厚照非常貪玩,經(jīng)常出游,不愿在用餐上耽誤時間,侍從們又怕餓著皇上,特意準備了薄餅、卷上蔥醬肉菜,既方便又美味,皇帝吃后大加贊賞,就將這種吃法帶回京城,誕生了最早的"皇家快餐"。其實吃春餅宴的形式也與正德皇帝為人灑脫、游龍戲鳳的性情相似,可以卷這個,也可以吃那個,家花野花兼容并蓄。
曾經(jīng)皇帝的御用快餐進入尋常百姓家,并成為康陵村的一條脫貧致富之道,昔日貧困村,如今富戶多。康陵村是一座方形的村莊,村內(nèi)有很多古樹,年齡最大的是村中央一棵800多歲的銀杏樹,需四五個人合抱,村南頭是一片松樹林。在春餅宴未成規(guī)模之前,村民們靠柿子、梨等經(jīng)濟作物養(yǎng)家度日。如今這個由守陵人的后代漸漸發(fā)展起來的村莊,得益于正德皇帝,進入了質(zhì)的飛躍,像是一個深刻的戲劇故事,一張春餅卷起了美味、歷史和文化的集合。
酒足飯飽,太陽底下消消食,吃了皇帝的快餐,再去參觀皇帝的陵寢才算是完美的行程。定陵就在康陵的東南方,松柏遮映,郁郁森森,從內(nèi)到外都彰顯著帝王威嚴與皇家風范。天氣晴好的時候,登上明樓,視野開闊,幾乎可以望見整個山谷的景色。十三陵三面環(huán)山,一面涉水,俗話說,"背有靠,前有照",是難得的上風上水之地。
出陰陽門的時候最有意思,領隊說:"這算又一次重生了,大家出門的時候要抖抖塵,一齊喊'我回來了',男士邁左腳,女士邁右腳。"一時間,大家忍俊不禁,壓抑的情緒也隨著跨回“陽間”的吶喊煙消云散了。相信這樣的場面只屬于團隊,一定是導游發(fā)明的節(jié)目,若一個人站在門前傻傻的喊"我回來了",會讓人誤會是邪氣襲身的。日薄西山,盡興而歸,康陵村里吃的是文化,定陵里看的是歷史,明朝的那些事兒就在這一品一游之間流轉(zhuǎn)百年。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