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周公廟樂樓
岐山周公廟戲臺位于岐山縣城西北的周公廟山門處。據(jù)明朝王祎《謁周公廟記》碑文所載,周公廟創(chuàng)建于唐代之前。唐大中二年、宋元祐元年、金興定五年均有重修。碑文云:“元初廟盡廢,至元十七年”,“仍請李天樂真人重建,既成,其徒就守之,今廟是也”,其廟中,“正殿前有戲臺為巫覡優(yōu)伶之所集!弊C明今之戲臺,為至元十七年所重建。明以來歷有重修,建筑規(guī)制亦有變更。
周公廟的戲臺在正殿與山門中線正中間,坐南向北。系桿欄式建筑,單檐歇山頂,灰色板瓦覆蓋,龍頭獸吻置脊。前檐柱上承大額枋、欄額枋、平板枋和挑檐枋,枋上正中龍形卷頭斗拱居中。臺面原呈三面觀式,現(xiàn)改建為一面觀式。臺中有木屏相隔,分前后場,后墻以花紋木板裝飾。
廟的臺基由四排木柱上棚樓板構成,中間置一通道,從這里可以進入廟院觀戲場。戲臺兩側(cè)建有耳房,成半回廊式。前檐柱、中柱及后側(cè)廊房中柱均施素覆盆式柱礎,應該是元代建筑遺物。兩邊耳房柱下均用三層鼓鏡形與八角形復合柱礎,全為明、清補修時所改制。
在戲臺的南端,東西兩側(cè),又各有一座戲臺,與中間這個臺呈品字形,均是由磚砌臺基式建筑,據(jù)碑文所記,系民國二十三年和二十五年所重建。其始建年代不詳,為周公廟會演對臺戲時所用。是陜西由三臺構成聯(lián)臺式建筑之一。
陜西是華夏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發(fā)源地之一,早在100萬年前就有藍田人在此生息勞作,從公元前11世紀起,歷史上先后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陜西省是我國文物古跡薈萃之地,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稱。古長安...【更多簡介】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