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東岳廟岱祠樂樓
岱祠樂樓又叫岱祠岑樓,它位于大荔縣東的東岳行祠內(nèi)。坐北向南。樂樓系臺基式建筑,通柱式木架結(jié)構(gòu)。通體高十米,臺基為長方形,四周筑以矮墻,南面基沿正中修有門樓。
在北宋年間,曾經(jīng)有古人題詩云:“岱祠靈結(jié)芮城胎,宋代岑樓勢壯哉”,岱祠為東岳廟的別稱,岑是小而高的意思。據(jù)清代《朝邑縣后志》所載:“東岳行祠,一名崇佑觀,宋政和八年敕建,有碑記祠”。明代曾有重修,現(xiàn)存建筑多系明代建筑風格。具體重修年月不詳,只有清《重修東岳廟記》云:“東岳廟不知建自何代,重修于唐,敕建于宋,再擴于明”。近從祠內(nèi)發(fā)現(xiàn)清鐫刻石碑一通,上載此時祠內(nèi)建筑仍有“寢殿、座殿、獻殿、長閣、香亭、牌坊、舞樂樓、東西戲臺”等。舞樂樓即岱祠岑樓,現(xiàn)東西戲臺等建筑全部毀除,唯有岱祠樂樓獨存廟中。民國二十三年,經(jīng)我國著名建筑歷史學家梁思成及近年陜西古代建筑專家鑒定,認為此樓歷代重修,多照宋建法式復制,宋代部分建筑構(gòu)件仍被采用,并長期保留。樂舞樓內(nèi)現(xiàn)存兩根金柱,粗壯而高,上下兩端各有三至五厘米的明顯收分,下端置有素覆盆式石礎(chǔ),均系宋代建筑原件!冻乜h后志·東岳行祠》云“知縣王兆鰲捐修事在康熙四十九年”,為歷代修葺可見載者之一。
進門通過廊房可入樂樓正庭。樂庭亦呈長方形,闊三間,進深亦三間。四周墻內(nèi)豎落地木柱各四根,直通樓頂,撐起整體屋架。并以挑枋承托出檐,整體建筑逐層收分,似成塔形。樓上為重檐三滴水歇山頂,琉璃筒瓦覆蓋,舉折平緩,釉彩牡丹砌合成脊,琉璃龍頭獸吻相對而立。兩邊山花均施釉彩龍虎裝飾。一、二兩層主樓四周環(huán)以回廊,二層亦出挑回廊和腰檐。一層廓柱與樂亭間距二點七五米。廊額上有卷頭而無斗拱。二層四周枋上各承一踩單昂斗拱十輔作,三層四周各置五踩雙昂斗拱五輔作。二、三兩層四角均施垂柱,與角拱及角梁相接,翹起角檐,出跳深遠。一、二兩層廊房脊上正中豎有琉璃彩牌一塊,上題“崇佑觀”三字。樂庭正中金柱兩根,上支棚木與樓板已毀,仰頭可直視樓頂。樂庭周墻與一層廊房等高,系文人雅士聽樂之處。二層有柱無墻,為民間奏樂祈神之所。
陜西是華夏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發(fā)源地之一,早在100萬年前就有藍田人在此生息勞作,從公元前11世紀起,歷史上先后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陜西省是我國文物古跡薈萃之地,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稱。古長安...【更多簡介】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