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祠位于秭歸縣歸州鎮(zhèn)境內(nèi),又名清烈公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屈原祠倚山面江,坐北朝南,整座祠宇環(huán)繞在滿園飄香的柑桔林和青綠欲滴的翠柏之中。
屈原祠包括山門、屈原青銅像、東西碑廊、陳列館、屈子衣冠冢,五大部分依山排列,古樸清幽、壯觀肅穆。
山門系歇山重檐,三面牌樓,六柱五間,三級壓項。郭沫若先生手書“屈原祠”三個大字鑲嵌在牌樓上方正中的天明堂;襄陽王樹人所書“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額枋,大門門楣匾額上閃爍著“光爭日月”四個金光燦燦的大字。整個山門靜謐高潔,氣勢宏偉,浩氣蕩蕩。
屈原青銅像矗立在屈原祠中心的大壩上,通高6.42米,像高3.92米,頭微低,眉宇緊鎖,體稍前傾,邁動右腳,提起左腳,兩袖生風,表現(xiàn)出屈原愛國愛民的滿腔激情和孤忠自清的精神境界。
東西碑廊鐫刻有屈原《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22篇詩作和歷代文人墨客歌頌屈原詩句手跡。
乘船從舉世聞名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壩區(qū)出發(fā),溯江而上,穿越雄偉險峻的長江西陵峽,抬頭眺望長江北岸,有一座氣勢雄偉的建筑,半遮半掩在桔林與翠柏之中,這便是令中外游客流連忘返的屈原祠。
屈原祠是屈原家鄉(xiāng)的人民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建,歷史悠久。最早修建于屈原的誕生地——秭歸縣屈原鎮(zhèn)樂平里,名曰屈原廟。
據(jù)《歸洲志》記載,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歸洲(秭歸縣舊治)剌史王茂元,在相傳屈原懷恨投江后魂歸故里的屈原淪修建了屈原祠,并鐫刻《楚三間大夫屈先生祠堂銘并序》石碑,贊頌屈原“義特百夫,文雄千古,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厲貪。”銘文哀悼屈原“麟出外時,終困于人。劍有雄芒,不用無神。矯矯先生,不緇不磷。舉世皆醉,抱志歿身。汩水悠悠,言問其濱。歸山高高,獨抱清塵……”。
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為:“清烈公”,將屈原祠修繕并更名為“清烈公祠”。以后,自元、明到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歷任州官,對清烈公祠多次進行維修,并曉州民:“歲以五月五日致祭”。
清烈公祠座落在秭歸城東五里的一個山丘上,坐坡朝江,面對楚臺山。南宋詩人陸游路過此地曾借詩憑吊與描述:“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濤聲似舊時!
1976年,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江水升高,清烈公祠緣此由秭歸縣人民政府將其遷往距縣城3公里的向家坪,重更名屈原祠。此時,屈原祠得以煥然一新。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接待中外游客。198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將屈原祠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遷徙后的屈原祠占地14000多平方米,倚山面江,坐北朝南,整座祠字被環(huán)繞在滿園飄香的柑桔林和蒼翠欲滴的翠柏之中。
屈原祠包括山門、屈原青銅像、東西碑廊、紀念屈原陳列館、屈子衣冠冢,五大部分依山排列,古樸清幽,壯觀肅穆。
山門建筑風格獨特,歇山重檐,三面牌樓,六柱五間,三級壓頂。三面牌樓通高20米。郭沫若先生手書“屈原祠”三個蒼遒的大字鑲嵌在牌樓上方正中的天明堂;襄陽王樹人所書的“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額枋;大門門儲匾額上閃爍著“光爭日月”四個金光燦燦的大字。
山門色彩匠心獨具,立柱土紅色,墻面白色,屋面綠色琉璃瓦。山門兩側(cè)配房為硬山頂,滾龍背,面墻正中有一巨大圓弧浮雕,中飾“龍鳳呈樣”圖案。整個山門既靜謐高潔,又氣勢宏偉,浩氣蕩蕩。
宜昌古稱夷陵,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長江中上游結(jié)合部,是三國時期夷陵之戰(zhàn)主戰(zhàn)嘗歷來兵家必爭之地,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所在地,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中國中部最佳投資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