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魯藏布江
宗教的神秘吸引著眾多的善男信女,而這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又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人們向往考察探險的寶地。聞名于世的雅魯藏布江蜿蜒千里,像溫順的少女,流至米林派村的時候,她卻一反常態(tài),變成一條奔突不羈的巨龍,沖破南迦巴瓦和拉加白壘兩座大雪峰的層層堵截后,調(diào)頭向南呼嘯而去,形成了舉世無雙的馬蹄形大拐彎奇景,縱貫墨脫全境,直抵印度阿薩姆平原。由于雅魯藏布江的萬世劈山奔突之功,造就了南北走向的大峽谷,為強勁的印度洋季風穿越喜馬拉雅山的巨大屏障打開了大門,形成了西藏高原別具一格的氣候和自然景觀。
墨脫瀑布
墨脫的山多、水多、瀑布也多。有的瀑布細弱如幾縷輕紗,緩緩地從石壁上飄落下來,水珠被巖碰撞得四分五裂,化作縷縷霧氣,飄浮在山腰;有的瀑布水流宏大,吼聲悅耳,四季不涸,十分壯觀。在這些瀑布中,除素有“藏布奇觀”之稱的大拐彎瀑布外,有高達400米的汗密瀑布,有從懸崖絕壁倒掛的老虎嘴瀑布,有云崖飛瀉的地東瀑布,有云霧繚繞的背崩瀑布,有銀絲彩帶飛舞的拉格瀑布……
珞巴人居住在喜馬拉雅南麓的崇山峻嶺之間,數(shù)百條江河水流湍急,多數(shù)流速超過10米以上,落差大,水中巨石、暗礁布滿河床,兩岸陡峭,除少數(shù)平原處溪流架有木橋外,絕大多數(shù)是藤索橋或藤溜索,舟船僅在下游使用。 藤溜索是四根白藤劈成八根,對接成所需要的長度,拴在兩岸的樹上,有一個硬藤做的圓圈套在八根藤條上,過江時,人鉆入硬藤圈內(nèi),放在腰部,臉朝上,關向彼岸,雙手抓信藤條,交叉用勁拉藤,雙腳配合向前。爬這種溜索相當吃力,跨度越大越費勁,一條長80米的溜索需要30分鐘才能滑過去,而且滑這種溜索不但消耗體力大,由于沒有安全系數(shù),危險性是極大的。
藤索橋是一奇特的橋,沒有橋墩,不用木板,一個鐵釘也找不到,整橋用的是白藤。珞渝的原始森林里生長著多種藤本植物,其中白藤較多,常綠本植物,莖蔓細長,有40米高,柔軟而堅韌,它是編織籃、筐、椅、箱等用具的好材料,也是藤索橋的原料。一般200米長的索橋,需要60背(約合3600公斤)的藤子。修一個索橋需要20人,歷時10天才能竣工。初過這種橋,還是膽戰(zhàn)心驚的,只要你認識了它掌握了它的規(guī)律,你會很順利地、不大搖晃地走過去。墨脫較為有名的藤橋有背崩藤橋、炯興藤網(wǎng)橋,都長約400米,其中墨脫德興藤網(wǎng)橋橫跨雅魯藏布江,有300多年的歷史。藤網(wǎng)橋整個呈管狀懸空,多位于峽谷谷險要的河段,行走其上時,橋隨人的重力與河谷風吹送,左右晃悠幅度較大,但整個橋近似密封,頗為安全。
墨脫徒步線路:
大凡去過墨脫的人都知道,從中國控制區(qū)進出墨脫有4條古道和一條公路(扎墨公路),其中主要線路有兩條,另外幾條線路太過崎嶇陡險,加上歷年地質災害過后,政府組織村莊整體遷移,人煙荒無,路徑都被茅草遮掩而廢棄。其中帕隆藏布-雅魯藏布-墨脫沿江一線,雖不翻雪山隘口,但要通過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道路崩阻更加危險,僅極少數(shù)科考組織曾經(jīng)嘗試穿越。
派鎮(zhèn)-墨脫-波密是一根線上的三個重要點,也是常規(guī)兩條進出墨脫的線路起止點。人們常說的徒步路線,是指從派鎮(zhèn)出發(fā),翻越雄多拉山進入墨脫,稱為“多雄拉線”。公路進出墨脫線,則指起點波密,終點墨脫的扎墨公路,扎墨公路也可以徒步,樂趣與風景不如前者,因而多數(shù)人選擇派-墨徒步進,墨-波坐車出。另外,還有一條逐漸消失的墨脫徒步線路——“排墨線”,更危險艱辛也更誘人,一路要攀援壁立如削的崖壁,跨過死亡坳壑,不少路段被常年地震摧毀,被山洪沖塌,很多地方草高沒人,根本無法通行,必須由向導刀劈斧砍開路,沿途無定點解決食宿的地方,經(jīng)過的村莊多年荒廢,空無一人,途中還要經(jīng)過兩個海拔更高、常年積雪的埡口,這條線從林芝縣排龍鄉(xiāng)出發(fā),經(jīng)玉梅、扎曲、巴玉、甘甸、加拉、幫辛,共110多公里長,全程徒步需要8~12天,然而,“排墨線”才能讓人真正領略到隱秘在喜馬拉雅高高雪峰里,世界第一大峽谷腹地的絕美風光。
墨脫特產(chǎn):
墨脫縣經(jīng)濟以農(nóng)業(yè)為主,盛產(chǎn)水稻、雞爪谷、黃豆、棉花、芝麻、香蕉、芒果等。手工制品主要有幫窮、有幾、藤編、休差、休斯貢、石鍋等。有名特產(chǎn)品主要為天麻、三七、鹿茸、麝香、猴頭菇、胡黃連和數(shù)百種野生果類等。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