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今昔流轉(zhuǎn)
有祠堂的地方,便有守護祠堂的祠丁,雖然現(xiàn)如今的惠山祠堂群內(nèi),已經(jīng)再也不見祠丁們的身影,但這些祠丁們卻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惠山泥人。相傳當年惠山祠丁逾百戶,然而祠丁收入微薄,難以維持一家的生計,為了補填家用,祠丁門開始用惠山當?shù)氐暮谀嘀谱髂嗳,于祭祀或廟會時出售。至此,惠山泥人世代相傳。
惠山泥人最興盛的時候,曾被作為貢品被獻入清宮;幾年前的惠山還有著“泥人一條街”的繁榮。如今,若不特地留意,幾乎見不到泥人的蹤影。幾經(jīng)尋訪,我們終于在寶善橋以西的一間古居內(nèi),見著了以惠山泥人見長的國家工藝美術大師柳成蔭,17歲初中畢業(yè)便開始在這里學習泥人制作的柳成蔭,已與惠山泥土相伴走過了54個年頭。
在我們見到柳成蔭的古居里,幾名年輕人正在柳成蔭的指導下進行泥人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這個政府牽頭的文化搶救項目,已經(jīng)開展了好幾個年頭。柳成蔭和其他三位工藝大師,輪流來此教學,每人一周,“我們幾個歲數(shù)都大了,即便是輪流授課,身體也有些吃不消。但是轉(zhuǎn)念想想,現(xiàn)在若不重視它,等它要消失的時候才會追悔莫及啊。”
從古居里出來,心情未免有些沉重,經(jīng)濟急速發(fā)展的今日,昔日的傳統(tǒng)就算緊攥在手心,也時常如同細沙一般加速流走。不過值得欣慰的是,走在古鎮(zhèn)的道路上,雖然是祠堂群,卻依舊人來人往,沒有宗廟之地想象中應有的肅穆。而行人中,除卻來此游玩的外地人,也不乏無錫本地人,大概每日來惠山轉(zhuǎn)轉(zhuǎn)也是本地老人留下的傳統(tǒng)。
一天是由惠山開始,自然也應由惠山結束。天空由淡藍變?yōu)樯钏{,人聲消散,柔和的夜燈點起,本地居民三三兩兩的徜徉在石板路上,除卻私語,只聽得腳步聲,大概吃罷晚飯后漫步于古鎮(zhèn),能夠?qū)⑦@一天的疲憊輕易化解。這山水間的古鎮(zhèn)也趁此呼吸吐納,釋放出清涼與靜謐。
作者:撰文/石瓊 攝影/李響、李孝忠
相關閱讀: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